论康德 罗雨笙
1.4K+ 2 0

文/罗雨笙

康德是欧洲哲学领域的先驱,近现代哲学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几乎都渊源于康德.对康德本人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去了解的。读了俄国作者阿尔森·古留加写的《康德传》,这对我进一步了解康德和它的思想体系有着很大的帮助。

康德的一生是精神世界不断发展的一生,永远探索的一生,他的思想在世界各个角落漫游,希求超脱尘世束缚,试图洞察浩渺的宇宙。他的思想钻进人类灵魂的深处,力求认识自身,他既不追求功名,也不摄取权力。而且终身没有结婚。

康德的思想是深邃的,他提出的观点引人思考,他把深奥的哲学富有人情味的灌输给读者。使人不再受愚妄的摆布。他要使一切事物恢复其本来面目。

他晚年时总结:“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是越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这已成了千古名言。

康德最先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里遨游,他把对自然科学深入钻研的精神建立在虔诚派教育的牢固基础上;他认为人们对虔诚派可以说东道西,但虔诚派的信徒都是一些严肃而又超群出众的人,他们具有高尚的人类情操——稳重、乐天和任何欲念都破坏不了的内心宁静。

他把大胆的科学猜测与半神秘的悟彻结合在一起,在物理学、天文学方面发表了不少论文。

年轻的康德本人是一个启蒙运动者。是卢梭的思想在康德的转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卢梭的独特见解帮助他去窥探人类心灵的奥秘,康德把卢梭比作“第二个牛顿”。用他的话来说,牛顿第一个在以前被认为是无规则可偱的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了秩序和规则,而卢梭则在复杂万端的人类中发现了人所共有的天性。

除卢梭之外,康德把大卫·休谟也称之为思想家,因为后者曾帮助他从教条主义的迷梦中清醒过来。卢梭把康德“改变为”一个人和道德学家,而休谟则影响了他在理论认识上的探索。

康德的第一部著作是令人感兴趣的,风格即人,是篇绝妙的散文,清新而质朴,充满青春活力和自信。

早年一本《对美好和崇高感情的观察 》,还就不同性格问题发表了些看法,对于多血质、胆汁质和抑郁质的性格描述。康德属于抑郁质的气质。这和他崇尚崇高,沉思冥想,好静不好动有很大关系。

康德毕生都追求真理,而真理乃是一个过程。读他的书是困难的,理解尤其不易。

由于我对美学这个论题比较偏好,我着重 谈谈康德体系中的美学观念。

康德把美学看作是“全部哲学的入门。”这就是说,研究哲学应当从美得理论开始,这样一来善和真就会被揭示的更加充分。康德哲学体系共识——真善美,他们是统一的。

康德认为,审美有独特性,他既不能归结为知识,也不能归结为道德。它恰是真和善之间的中项。审美有两重身份 。前一种主要面向认识——美,后一种主要面向道德——崇高。康德对基本美学范畴的分析也在于此。

美的定义主要有“美是那种不凭借概念而使一切人喜爱的东西;令人喜欢而不引起利害的东西;它又是道德上善的象征。”

然而美只在社会中引起兴趣,这是一种交际手段和好交际的标志。上述关于美的定义可称为一般的美。

在康德那里,没有真,美是不可思议的。在康德看来,美“本身就是愉快的对象。”然而从崇高那里得到的愉快要是没有“推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崇高”就词的本来意思说不可能包含在任何感性形式之中,所以它只涉及理念中的观念。

把崇高与美加以比对时,康德指出,美总是与精确的形式相联系的,而崇高则在无定性的对象中也可以轻而易举的发现。崇高带来的愉快具有间接的性质。在这里已经不是游戏,而是想象力的严肃活动。美在吸引人,而崇高则既吸引人又排斥人。美的根据常可在我们以外去寻找,关于崇高的根据则在我们内部和思想的样式里去寻求。

康德提出一个纯粹形式的定义:崇高是一切和它较量的东西都是比他小的东西。崇高感要求“与对道德的好感相类似的心灵好感”。崇高是惯常的尺度的破坏,同时破坏中有自己的尺度。

崇高——这就是耸立着的东西;就是对害怕的东西不怕的态度,克服恐惧并因此而达到道德上的满足。没有它,任何伟大的事业不能完成。

崇高的判断要求有文化教养,而且要求比美的判断所要求的更高的文化教养,同时也要求有发达的想象力,甚至胜过任何直观性。崇高在通过道德性的冶制之后,能使人获得无限的精神潜能,我们每个人身上所具有的道德律为人们共同享受崇高的乐趣创造了条件。

因此康德把审美分成两个组成部分——美和崇高。

 

康德在哲学史上的贡献非常之大。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康德》一书中有下述引文。

“在哲学这条道路上,一个思想家不管他是来自何方和走向何处,他都必须通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康德。虽然这座哲学桥是用人类经验那些高堤可靠地防护着的,但是绝望的寒风穿透桥上旅行者的骨髓,他想在包围他的昏暗中寻找生命的阳光那将是徒劳的。无论这个冻僵的思想家如何谨慎地、缓慢地气喘吁吁地迈步向前,他还没有走到中途就感觉到,他的步子变得不稳,桥在摇晃,他走的是一条非常令人怀疑的道路……

……可是——当旅行者走过了这座魔鬼一般的桥梁之后,回首一望,他就不能不对此表示遗憾,并责备自己曾经那么认真地对待造物主所开的这种高超的玩笑,因为在他后边原来是一个虚幻的现实,这个虚幻的现实则是由他那独断论者的执拗精神所产生的。”

 

康德还就人类存在着的三种信仰形式,及万物终结的三种可能预示给我们。

①实用信仰   ②学说的信仰    ③道德信仰

三种万物终结可能:

  •    与神的贤明的道德目的相符合的自然终结;
  •    超自然的终结——在那些我们所无法认识的原因作用之下实现的;
  •    反自然的终结,这是“由于我们自己错误的理解最终目的所引起的。”

在康德那个时代没有佛教的引入。如来佛陀的大智慧能在任何多维空间解决昭示这一切的形而上学。

对于“形而上学”这个名词,在康德说来它的声誉被黑格尔损害了。康德认为“辨证法乃是幻想的逻辑,形而上学才是世界的智慧。”他抱着极大虔敬心情对待形而上学,对他来说,形而上学乃是“人类理性的全部文化的顶峰。”按康德的构想,形而上学的整个体系应当由四个部分——本体论,生理学,宇宙论,神学组成。

在我看来,更简要的说,顾名思义“形而上学”就是超越形体,在形体以上的学说,是关于“道”的学说。形而下为之器,形而上为之道。这是道家常用的语言。

 

还有关于亚米、别洛谢里斯基给康德的认识能力图表,《智慧学》,这里也是非常值得提及的,因为打印不好画图,我试图述说这个图的结构。

它由五个圈和五个空间组成。每隔一个层次有一个“错误,冒失,蠢事空间”。

最里第①层“消极的无规定性”;

②层:本能、记忆、感觉、机巧,属退钝性圈;

③层:冒失空间;

④层:直觉、日常的机灵、智慧、常识,属单纯圈或判断圈;

⑤层:错误冒失空间,人们想要获得的智慧破坏人们拥有的智慧;

⑥层:知性圈,明晰性、连贯性、严整性。

⑦错误冒失蠢事空间;学术上的蠢人比非学术上的蠢人更蠢。

⑧远见或超验圈,思考、深奥、完整性、哲学。

⑨层错误冒失,蠢事空间。

第⑩层:精神圈,洞察力、想象力、鉴赏、天才。

10圈以外是虚幻的太空。

康德非常欣赏别洛谢里斯基的才华。

五个正向的同心圆,其中每个圆圈都表示一种认识能力。圆心是“消极的无规定性”,这只是一种认识的潜能;最低的圈是动物的迟钝性,这里为感觉和本能所控制;其次是“单纯圈或判断圈”这里所遵循的是常识和直觉;再一个就是“知性圈”它的特点是明晰性、连贯性和严整性;再高一个圈就是“远见和超验圈”,它的特点是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这是哲学领域;最后是“精神圈”,这是创造性想象和天才的领域。精神是认识的顶峰。它所提供的东西超出了人们的意料,它是“停滞和界限”的敌人。对它来说唯一界限就是生命本身。想象只应该运用现实的材料,而不应该运用幻象,否则想象凭着自己的翅膀,能够很容易的飞入“虚幻的太空”。

别洛谢里斯基在各个认识的“圈”之间设置了“错误空间”,它好像规定出一个界限,超出了界限认识就会变成它自己的对立面。“圈”是狭窄的地带,而“空间”却相当宽的地带,这就是智慧学的内容。

在别洛谢里斯基看来,大自然把人分别列入到各个等级,每一个“圈”如一等级。他可以在他所在的界限内使自己完善起来,但是他却不能跳出这个圈外。他认为能力的不平等是自然而然的,不可克服的。一个人所能作的只是正确地确定自己应该属于哪个圈,并在这个圈内发展与生俱来的能力。

康德在给别洛谢里斯基的信中,谈到,《智慧学》是赐予他的珍贵礼物。他在信中,理解阐述了他的认识和领悟。他谈到他能发现五个圈,最后,他谈到如果想象力由于随意放纵而使自己陷入绝境,那它就会堕落为通常的丧失理智,或理智的混乱。当它不再服从于理性,而且还力图奴役理性的时候,人就将从人类的等级圈中被排除出去,堕入狂妄或丧失理智的圈中。

 

《康德传》的作者告诉我们《人类学》是康德著作中最为明晰的一部,研究康德的哲学正是从这里开始最合适,而《纯粹理性批判》则处在这条路终点。

我在资料室工作时接触过康德的著作,通过对他传记的阅读更能清楚了解他某些观点和思想体系。这里我只粗浅谈点对康德的认识。和他的某些论点,以示读者。

 

                                 写于1984.7

                               整理于2012.3.16

 

编辑于2024-05-13 16:45:00
已有2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
关于作者
About Writer
实名 认证
北京市 - 北京城区
根基深厚,慧性圆明,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