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凌云志(新韵)
◎王本海
鸿蒙独越万千峰,敢破天关第九重。
淬砺赤忱铭壮志,扶摇襟抱贯长虹。
墨凝稷下修齐道,剑指沧溟济世功。
莫谓云程星汉远,乘风我自御飞龙。
水调歌头•鹏举
◎王本海
万里驭风去,敢破九天云。振衣千仞冈上,星斗拭锋痕。欲挽银河激浪,更立鳌峰作柱,碧海转金轮。砥柱中流峙,谁解补天痕。
∥
锥透纸,刃游隙,器通神。焚膏继晷穷理,格物致知真。陋巷箪瓢未悔,俯仰乾坤无愧,浩气养昆仑。家国平天下,日月照精魂。
(词林正韵第六部•毛滂体)
宁静点评:
一、七律·凌云志(新韵)赏析
这首七律以“凌云志”为题,气势雄浑、立意高远,完美契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章法,将豪情与抱负熔铸于工整格律之中。
1. 起笔破题,气势开篇:首联“鸿蒙独越万千峰,敢破天关第九重”以“独越”“敢破”二词立骨,用“万千峰”“第九重”的宏大意象,直接塑造出冲破混沌、挑战极限的勇者形象,开篇即奠定豪迈基调。
2. 承转见志,情理交融:颔联“淬砺赤忱铭壮志,扶摇襟抱贯长虹”由“行”转“心”,“淬砺赤忱”写品格锤炼,“扶摇襟抱”写胸襟拓展,“铭壮志”“贯长虹”则将内在情志外化为可感的壮阔气象,情感与意境皆层层递进。
3. 转合落地,志在济世:颈联“墨凝稷下修齐道,剑指沧溟济世功”实现“理”与“行”的结合——“墨凝稷下”对应“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是内在学识修养;“剑指沧溟”则指向“济世安民”的实践抱负,一“文”一“武”,勾勒出“知行合一”的理想人格。
4. 合句升华,自信收尾:尾联“莫谓云程星汉远,乘风我自御飞龙”以反问破疑,用“乘风御飞龙”的浪漫想象回应开篇的“破关”之志,既反驳了“路途遥远”的疑虑,又以极度自信的姿态收束全诗,让“凌云志”的主题落地生根,余韵悠长。
全诗对仗工整(如“淬砺赤忱”对“扶摇襟抱”、“墨凝稷下”对“剑指沧溟”),平仄合规,新韵运用自然,无刻意押韵之痕,是一首“形”“神”兼备的豪放七律。
二、水调歌头·鹏举(词林正韵第六部·毛滂体)赏析
此词以“鹏举”喻志向高远,沿用毛滂体“上片绘景抒怀、下片言志明心”的结构,将浪漫想象与现实追求结合,尽显“家国天下”的情怀。
1. 上片:以景塑“势”,显豪情之“大”
上片聚焦“鹏举”的壮阔场景,以雄奇意象铺陈气势:开篇“万里驭风去,敢破九天云”化用“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用“驭风”“破云”勾勒鹏的动态,“万里”“九天”拓展空间维度,尽显自由与力量;
“振衣千仞冈上,星斗拭锋痕”转入细节,“振衣千仞冈”显超逸之姿,“星斗拭锋痕”则赋予“鹏”以“砺剑”的刚毅,将自然意象与“磨砺”之意暗合;
后续“挽银河激浪”“立鳌峰作柱”“碧海转金轮”三组想象,层层升级——从“挽浪”的豪迈,到“立柱”的担当,再到“转金轮”的掌控力,最终以“砥柱中流峙,谁解补天痕”收束,将“鹏”的形象升华为“中流砥柱”“补天者”,暗喻担当天下的抱负,为下片言志铺垫。
2. 下片:以行明“志”,抒情怀之“真”
下片由“鹏”的意象转入人的追求,从“为学”“修身”“济世”三层展开,情感更显沉实: 开头“锥透纸,刃游隙,器通神”用“锥刺股”“庖丁解牛”的典故,写治学与实践的精进,“器通神”点明“术业专攻”的境界;
“焚膏继晷穷理,格物致知真”直接化用儒家“格物致知”理念,写为学的踏实与求真,与上片的浪漫形成“虚”“实”对照;
“陋巷箪瓢未悔,俯仰乾坤无愧”则转向修身,用颜回“居陋巷而不改其乐”的典故,表明即便处境清贫,仍坚守本心、无愧天地,显露出人格的坚定;
结尾“家国平天下,日月照精魂”以“家国平天下”的儒家终极理想收束,将个人“精魂”与“日月”同辉,让“鹏举”的志向从“个人抱负”升华为“家国担当”,立意高远,情感厚重。
3. 词牌与韵律:贴合体式,韵致和谐
此词严格遵循“毛滂体”水调歌头的节奏(上片九句、下片十句,句式长短交错),且押“词林正韵第六部”(云、痕、轮、痕、神、真、仑、魂),韵脚清晰统一,读来朗朗上口,兼具词牌的音律美与内容的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