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与阵法
洞达其趣
准绳不是公式化,
理论不是机械套用!
中药使用与阵法结合,
催生出用药八阵图,
1.补阵
大补元煎第一方,培元固本取纯良,人参熟地炙甘草,杜杞归萸薯蓣尝,气分偏虚加芪术,元阳不足附干姜当归地黄(饮)治肾虚,
膝腰疼痛地归萸,
淮山杜仲甘牛膝,
下部虚寒附桂舒。
还有赞化血余(丹),归肾丸
左归丸右归丸等等
2.和阵
金水六君(煎)归地黄,
半陈苓草引生姜,
阴虚外感痰多喘,
不必辛温散剂尝。
痰滞胸膺加白芥,
阴寒嗽久细辛帮,
表邪寒热如何治,
加入柴胡效最良。
还有六安煎,和胃二陈汤
大小分清饮,大小和中饮等等
3.攻阵
萝卜子(散)捣温汤搅,
取来淡汤徐饮之,
饮后作吐或下泻,
食盐炒煮亦堪施。
赤金豆用生附子,
丁木巴霜天竺黄,
轻粉朱砂为丸服,
攻坚破积效非常。
还有敦阜丸,太平丸
蜡虫丸,百顺丸等等
4散阵
一柴胡饮从寒散,
地芍柴芩甘草陈,
内火外寒寒热见,.
怒劳产后外邪侵,
外邪甚者防风益,
内热蒸腾翘壳增,
胸痞去地加枳实,
热渴萎根与葛根。
还有柴胡饮从火散,气分。
柴芩煎,大温中饮等等。
5.寒阵
保阴煎治阴虚热,带浊遗淋见赤色,便血不止或血崩,经行太早滑数脉。二地淮山续断甘,黄芩芍药与黄柏,夜热宜加地骨皮,肺热汗多枣仁麦(冬),气滞去地加青陈,肢痛秦艽丹皮列,年少气盛去地山,血脱(乌)梅(地)榆文蛤寒。
还有徙薪饮,茵陈(饮)
清膈煎,化肝煎等等!
6.热阵
六味回阳(饮)有六般,
人参姜附地归甘,
阴阳将脱宜煎服,
算是回生第一丹,
除去地归名四味,
元阳虚脱即时安,
四维(散)四味加梅肉,
滑脱脾寒肾亦寒。.
还有理阴煎,养中煎,
温胃饮,参姜饮等等!
7.固阵
秘元(煎)专主治脾心,
带浊淋漓或滑精,
远志枣仁山芡实,
四君五味(子)与金樱。
久遗无火方为的,
觉热还须入苦参。
还有固阴煎,固真丸
惜红煎,苓术菟丝(丸)等等
8.因阵
逍遥饮用芍当归,
(熟)地枣(仁)茯(神)陈(远)志草陪,思虑伤脾冲任损,
调经开郁此方推。
决津煎用(熟)地归君,
泽泻牛(膝)乌(药)肉桂温。
经痛血虚行不畅,
江河一决垢难存,
水来济水为神荆,
气滞宜加香附陈,
呕恶加(干)姜寒加附,
红花血滞亦宜增。
还有五物(煎),调经(饮)
通瘀煎,胎元饮等等!
既然药物能组成阵法,
那么针灸穴位组合,
在人体上也可以布阵,
不同的阵法起到不同的作用!
1.移花接木阵
这个阵是专治诸如肝囊肿、肝血管瘤等肝疾的。之所以称之为移花接木,因为在中医学中,把肝归之于木,而此阵只宜春、夏两季运用,此时正是万木春发夏长之际,所以中医就给此法取名为移花接木之阵。秋消冬藏,此法便万万不可用之的。此阵出自于华佗之手,
此阵也是五个穴位组成:
一、肝经络门 二、太冲穴 三、行间穴 四、期门穴 五、肝俞穴
肝经络门穴
蠡沟【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太冲【定位】:在足背,当第一、二蹠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行间【定位】:在足背,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期门【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肝俞,经穴名。出《灵枢·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肝之背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回魂养心阵
这也是六个穴位,
专门围剿冠心病的。
心包经络门 后发际至脑后高骨的中心处
内关穴 在手腕内则横纹处往上2寸处
中冲穴 在你中指未节正中心挨近指甲的地方
神门穴 手之外横纹内侧凹陷处
心俞穴 第五胸椎突棘旁开1.5寸
膻中穴 人之两乳头之中心乎
3.丘行阵,
是用组穴来攻治各类胃疾的阵法,
相传是千多年前蜀汉臣相
诸葛亮所研.
丘行阵由五个穴位组成:
足阳明胃经络门:将你的手掌竖起,中指插入肚脐眼,掌心向上或叫向内,朝胸的方向下盖,巴掌心所对位置,即为你的胃经络门
中脘穴 肚脐眼向上4寸,也就是约一横掌处
内关穴 掌侧腕横纹上2寸
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
后面的我在网上没找到,
针灸和阵法结合的还有很多,
例如:扁鹊天罡36阵针法
1、《史记》记载:扁鹊以针石“见五脏症结”,36天罡对应人体36大要穴,暗合星宿周天规律。
2、古法今用,针阵排列,形成立体能量网,对病症降维打击!
4、围点打援:36针阵封锁病灶气血通路,截断病源!
5、速战速决:各种病症单次针阵见奇效!
李仲愚先生的八阵穴
八阵穴是以一个腧穴为中宫,把中宫到一定距离作为半径,画一个圆圈,把这个圆圈分为八个等分,即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分别与八卦相应为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形成八个穴位,即为外八阵。
再把中宫到外八阵的距离分为三等分,画成两个圆圈,即为中八阵和内八阵。内、中、外八阵上的穴位就形成了八阵,见下图。
一.泥丸八阵(百会八阵)
定位:以泥丸(百会穴)为中宫,百会穴到印堂穴为半径所形成的八阵穴为泥丸八阵。
主治:中风偏瘫,失语,偏正头痛,目眩,耳鸣耳聋,脑鸣,失眠,健忘,肢体痿废,癫、狂、痫等神经,精神系统的病证。
二、风府八阵
定位:以风府穴为中宫(风府穴在项后正中,枕骨粗隆下两筋之间凹陷处,入发际一寸间),从风府穴到后发际边缘的长度为半径,所构成的八阵穴为风府八阵。
主治:中风,失语,头痛,颈项强痛,眩晕,鼻塞,鼻衄,咽喉痛,口腔红肿疼痛,耳鸣耳聋,失眠,健忘,癫痫,癔病,小儿惊风,半身不遂,四肢痿弱,痉挛等病证
三、大椎八阵
定位:以大椎穴为中宫(大椎穴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从大椎穴到左右旁开三寸处为半径,所形成的八阵穴为大椎八阵。
主治:颈项强痛,外感发热,咳喘,疟疾,骨蒸盗汗,癫痫,风疹等病证。
四、身柱八阵
定位:以身柱穴为中宫(身柱穴在第2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从身柱穴到左右魄户穴的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八阵穴为身柱八阵。
主治:外感发热,咳嗽,喘息,疟疾,癔病,癫痫,脊背痹痛,小儿惊痫,乳痈,胸痹,呕吐以及上肢痿弱,麻痹,瘫痪等病证。
五、神道八阵
定位:以神道穴为中宫(神道穴在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从神道穴到左右神堂穴的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八阵穴为神道八阵。
主治:心悸,怔忡,心痛,胸痹,心胸烦满,失眠,健忘,咳嗽,喘息,小儿惊风,乳痈,乳房肿块,食道梗阻,呕恶,嗳气等病证。
六、至阳八阵
定位:以至阳穴为中宫(至阳穴在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从至阳穴到左右膈关穴的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八阵穴为至阳八阵。
主治:肝、胆、脾、胃、胰等脏腑病证。如胸胁胀满疼痛,呕吐,胃痛,痞满,咳嗽,哮喘,疟疾,呃逆,嗳腐吞酸等病证。
七、筋缩八阵
定位:以筋缩穴为中宫(筋缩穴在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从筋缩穴到左右魄门穴的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八阵穴为筋缩八阵。
主治:癫痫,脊强,胃痛,腹胀,呕吐,嗳气,呃逆,黄疸等肝、胆、脾、胃脏腑的疾病。
八、脊中八阵
定位:以脊中穴为中宫(脊中穴在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从脊中穴到左右意舍穴的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八阵穴为脊中八阵。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黄疸,痢疾,癫痫,小儿疳积,脱肛等脾胃疾病。
九、命门八阵
定位:以命门穴为中宫(命门穴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从命门穴到左右志室穴的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八阵穴为命门八阵。
主治:腹胀,腹泻,遗精,阳痿,带下病,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耳鸣耳聋,水肿,遗尿,下肢麻痹,痿软,瘫痪,小便频数,小便短少,癃闭等病证。
十、腰俞八阵
定位:以腰俞穴为中宫(腰俞穴在骶管裂孔处),从腰俞穴到左右秩边穴的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八阵穴为腰俞八阵。
主治:腹痛,腹泻,便秘,脱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痔漏,腰脊强痛,下肢痿痹,带下等症!
神阙八阵】中宫:神阙天乾:建里地坤:关元风巽虎兑:太乙门附近云艮龙震:大巨附近鸟离蛇坎:天枢穴和大横穴中间(神阙左右旁开3寸)。
神阙八阵适应病种:1.消化系统:胃痛、腹痛、脐痛、腹泻、消化不良(腹胀、嗳气)、食欲不振、便秘、肠疝、痢疾、疟疾寒热、术后黏连性肠梗阻、IBS、溃疡性结肠炎。2.泌尿系统:癃闭、尿频、遗尿、小便不利、产后尿潴留等;3.精神神经系统:心胃神经官能症、奔豚、脚气、心胸烦闷、阳明府实之癫狂、惊悸、不寐等;4.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糖尿病、脂肪肝、乳腺增生、高尿酸血及痛风、高血压、单纯性肥胖等;5.妇科:月经不调、带下病、不孕症、癥瘕积聚、崩漏、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此外还有膻中八阵,中脘八阵
即是针法也内涵阵法!
还有一字长蛇灸,二龙带脉灸,
丁字灸,北斗七星肠胃调理灸
还有来自河洛路的九宫取穴法!
头部九宫是头部的九个穴位,分别为风府、百会、神庭三个单穴,以及风池、承灵、头维三个双穴。这些穴位连通着头部各个经络,通过特定的九宫按摩法,如1、3、5、7、9宫顺时针转揉,2、4、6、8宫逆时针转揉,可促使头部血管及微血管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