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海出生研盘湾(鹤顶格)自题
王基雄峙镇乾坤,本固灵源沧溟吞。
海纳千川归浩渺,出擎百岳接昆仑。
生逢盛世承天泽,研透玄机悟理尊。
盘寨观星云汉近,湾舟破浪彻霄阍。
七律•研盘湾地形咏
◎王本海
王气千年萦寨垣,本根深固峻峰尊。
海涵浦渎吞星月,出岫仙童擎昊坤。
生耀玉梁凝皓魄,研滋石髓化璇源。
盘冈犀象瞻辰纬,湾转龙川贯晓暾。
注:此诗严格遵循“王本海出生研盘湾”藏头,押元韵(垣/尊/坤/源/暾)。修正平仄问题:①“峻峰”代“狮峰”(仄平) ②“昊坤”代“乾坤”(仄平) ③“龙川”代“龙脉”(平平)。全诗融汇望星寨、狮子寨(以峻峰代指)、浦里河、观音携童子峰、晒粉梁、滴水岩(王子阳(明清湖南湘潭滴水岩迁移今重庆市开州区南门乡→王希舜→王先述(五通乡寨家村研盘湾开基人[研盘湾水口处又有同名的滴水岩)→王绍堂→王铮字辈:
王氏字辈
清•王先述
勤俭立家本,
修德启文芳。
志道真贤俊,
繁庭世荣光。)
、犀牛滩、回龙寨(以龙川暗喻)八景,通过“星月-辰纬”构建天文维度,“龙川-晓暾”贯通地脉晨昏,暗喻人才得天地双淬而显光华。
藏字为脉,融史于诗
——王本海先生两首七律的家族史与地理志解码
文/木兰飞燕
王本海先生的《王本海出生研盘湾(鹤顶格)自题》与《七律•研盘湾地形咏》,绝非普通的藏头七律,而是以“王本海出生研盘湾”为显性线索,以王氏家族迁移史、字辈传承为隐性脉络的“家族文化史诗”。两首诗精准勾连起从明清湖南湘潭滴水岩到重庆开州区的家族脉络,让字辈训诫与地理记忆在诗行间落地生根。
一、藏头藏史:八字线索里的家族坐标
两首诗均以“王本海出生研盘湾”藏头,每个字都对应着家族关键节点,形成“姓名-辈分-迁徙地”的三重呼应:
“王”:开篇即锚定家族姓氏,既是诗的起笔,也是家族历史叙事的起点,串联起从湘潭到开州的百年血脉。
“本”:紧扣清•王先述所撰字辈“勤俭立家本”,是家族字辈序列中的核心字。前诗“本固灵源沧溟吞”、后诗“本根深固峻峰尊”,既呼应字辈中“立家本”的家族根基,也暗喻王本海“本”字辈的身份,让辈分不再是抽象文字,而是融入诗境的家族标识。
“海”“出”“生”“研”“盘”“湾”:聚焦家族最终落籍地“研盘湾”,从“海涵浦渎吞星月”(写研盘湾水系)到“湾转龙川贯晓暾”(写研盘湾地貌),从“出擎百岳接昆仑”(暗喻家族迁出后的开拓)到“生耀玉梁凝皓魄”(写家族在研盘湾的生机),完整呈现家族“迁徙-扎根-发展”的轨迹。
二、地理互文:两代“滴水岩”的记忆传承
王氏家族从湖南湘潭滴水岩迁移至重庆开州区南门,最终在五通乡研盘湾开基,而研盘湾水口处的“滴水岩”与祖地同名,这一地理巧合被诗人精准捕捉,成为诗中最动人的“记忆锚点”:
前诗“本固灵源沧溟吞”的“灵源”,后诗“研滋石髓化璇源”的“璇源”,表面写研盘湾滴水岩的溶洞奇观,实则暗接湘潭祖地滴水岩的“源”,让相隔千里的两地,因“滴水岩”这一地理符号实现文化勾连,仿佛家族把祖地的“根”移栽到了研盘湾。
后诗中“海涵浦渎吞星月”的“浦渎”(指当地浦里河)、“盘冈犀象瞻辰纬”的“盘冈”(对应研盘湾地名)、“湾转龙川贯晓暾”的“龙川”(暗喻回龙寨),则以诗为“地理志”,将研盘湾的山水、地貌转化为家族扎根的见证,让“开基之地”的形象立体可感。
三、字辈融诗:勤俭传家的精神具象化
王先述“勤俭立家本,修德启文芳。志道真贤俊,繁庭世荣光。”的二十字辈诗,是家族的精神纲领,而这一纲领被诗人拆解为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实现“精神-文字-诗境”的统一:
字辈“勤俭立家本”的“立本”思想,在前诗“本固灵源沧溟吞”中化为“本固”的意象——家族根基如“灵源”般稳固,靠的正是“勤俭”的传承;后诗“本根深固峻峰尊”则进一步将“本根”比作“峻峰”,凸显“立家本”后家族的厚重与尊严。
字辈“修德启文芳”的“修德”“启文”,虽未直接出现,却藏在诗的气韵里:前诗“研透玄机悟理尊”写探索真理的“文”性,后诗“生耀玉梁凝皓魄”以“玉梁”“皓魄”暗喻品德的高洁,让字辈的精神训诫不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可感、可品的诗中意境。
从湘潭滴水岩到研盘湾滴水岩,从王先述的字辈诗到王本海的藏头七律,王氏家族的迁徙史、精神史被浓缩进八句诗行。这两首诗,既是个人与地域的“自白”,更是家族百年传承的“档案”——藏的是字,显的是史,传的是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