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华诗词学会东营金秋笔会
口王本海
金风送爽聚油城,雅会诗坛动客情。
稻画铺屏秋着色,芦花白浪海吟声。
黄河奔涌融蓝碧,高论铿锵启智明。
此夜清樽歌未歇,墨香长伴共潮生。
满庭芳•贺东营金秋笔会
口王本海
河海融蓝,芦风摇雪,油城叠染秋光。雅贤咸集,椽笔赋新章。漫赏稻畦织锦,听涛起、鸥鹭疏狂。凝眸处,华灯映盏,谈笑溢清芳。
∥
情长,凭此夜,诗承古韵,意逐沧茫。叹笔底风雷,墨里沧桑。且把金樽共举,邀明月、同醉词场。歌吟彻,书香载道,潮起续华章。
墨香共潮生•诗心映日月
——品王本海《观中华诗词学会东营金秋笔会》及《满庭芳·贺东营金秋笔会》赏析
文/王汐雯
东营的秋日,因一场诗词盛会而格外动人。王本海先生以一首七律、一阕长调,为这场文化雅集留下了诗意的见证。这两篇作品宛如双璧,既独立成章,又相互映照,共同构建起一个融自然风光、人文情怀与艺术追求于一体的诗意空间。
七律《观中华诗词学会东营金秋笔会》以传统格律承载现代情怀,起笔“金风送爽聚油城”即点明时令与地点,一个“聚”字生动传达出八方来客的盛况。“雅会诗坛动客情”中的“动”字尤为精妙,既暗示了与会者的情感激荡,又为后文的铺陈埋下伏笔。
诗中写景状物,既有“稻画铺屏”的视觉盛宴,又有“芦花白浪”的听觉享受;“黄河奔涌”与“高论铿锵”形成自然与人文的巧妙呼应。尾联“此夜清樽歌未歇,墨香长伴共潮生”将诗会盛况推向高潮——墨香与海潮共生,诗情与酒意同醉,创造出余韵悠长的艺术境界。
如果说七律是工笔细描的画卷,那么《满庭芳·贺东营金秋笔会》则是泼墨写意的长卷。上片以“河海融蓝,芦风摇雪”开篇,色彩明丽,意象清新。“油城叠染秋光”一个“叠”字,将石油之城的多重美感层层展开。词人巧妙捕捉了“稻畦织锦”的田园风光与“鸥鹭疏狂”的野趣,而“华灯映盏,谈笑溢清芳”则让这场雅集充满了温馨的人文气息。
下片笔锋流转,从“诗承古韵”的文脉传承到“意逐沧茫”的精神追求,“笔底风雷,墨里沧桑”八个字道尽了诗词创作的磅礴力量。结句“书香载道,潮起续华章”与七律的“墨香长伴共潮生”异曲同工,共同奏响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强音。
这两篇作品最动人处,在于成功实现了“通俗”与“典雅”的完美融合。王本海先生笔下的“油城”、“稻画”等现代意象自然融入古典诗词形式,毫无违和之感。这种创作实践,正是中华诗词在当代发展的生动范例——既扎根传统沃土,又绽放时代新蕊。
在艺术特色上,两篇作品均展现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精当的动词运用使全篇气韵流动,如“融”、“启”、“伴”、“摇”、“织”、“溢”等字,既准确传神,又富有诗意。意象选择上,黄河、海潮、芦花、稻浪等地域特色意象,与诗会、墨香、清樽、华章等文化意象水乳交融,共同营造出独特的审美空间。
尤为难得的是,作品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含着深邃的文化思考。“诗承古韵,意逐沧茫”不仅是对笔会活动的描述,更是对当代诗词创作方向的思考——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在守正中出奇,这正是摆在每个诗词创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王本海先生的这两篇作品,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和深沉的文化情怀,为我们展示了诗词在当代的生命力。当墨香伴着潮声,当诗心映着日月,我们相信,中华诗词的这条长河,必将如黄河入海般,奔流不息,永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