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峰隐贤 商山流韵

甪峰隐贤 商山流韵

蒋燕记


商南多山,群峰如黛,其中甪峰尤显清奇。峰峦叠翠间,松风穿谷,泉石漱玉。相传秦末汉初的甪里先生,便曾在此结庐隐居,将一段高贤风骨,深深烙进了商洛的山水肌理中。

彼时秦祚倾颓,天下纷乱,烽烟燃遍中原。甪里先生本是饱学之士,见秦暴政肆虐、民不聊生,不愿与乱世同流合污,遂携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三位挚友,一路西寻,最终被商洛商南甪峰的清幽所吸引。这里远离尘嚣,晨有雾霭漫山,暮有晚霞映壑,山间野果可充食,岩下清泉能解渴。甪里先生便寻了块背山面水之地,伐松为梁,割茅为顶,搭起一间简陋的茅舍在此隐居,并作《採芝歌》:“晔晔紫芝,可以疗饥”来表现隐士生活,借“唐虞世远,吾将何归”来抒发对上古治世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疏离。白日里,他或与三位好友漫步山间,观云卷云舒,论古今治乱;或独坐石上,手捧典籍,在松涛声中思索天地人伦;偶有山民路过,他便引至茅舍,煮茶相谈,教山民识文断字,传布耕作之法。

山民们初见这位须眉皆白、气度不凡的老者,虽不知其姓名,却被他的温和与博学而打动。有孩童好奇地问他来自何方,他只笑着指了指山间的白云;有农夫愁于田垄歉收,他便细细察看土壤,告知何时播种、如何施肥。渐渐地,商南“甪峰有贤士”的消息在商洛一带传开,常有学子慕名而来,希望能拜他为师。甪里先生从不拒人于门外,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心怀向学之志,他都倾囊相授,教学子们读《诗》《书》,明礼义,更教他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之道,告诫他们莫为名利所困,要常怀悲悯之心。

后来天下归汉,汉高祖刘邦听闻商山有四位贤士,多次派人到此征召,欲请他们入朝辅政。可甪里先生与三位好友深知朝堂之上风波诡谲,更不愿违背隐居避世之初心,便一一婉拒。使者一次次带着刘邦的诚意而来,又一次次带着失望而归,商山四皓“拒征召、守清节”的美名,也随之传遍天下。

真正让甪里先生与商南甪峰载入史册的,是吕后请四皓辅佐太子之事。汉高祖晚年,欲废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刘如意。吕后心急如焚,求教于张良。张良献策,称若能请得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高祖必知太子志向,废储之念自会打消。吕后遂派人带着厚礼,远赴商南甪峰。使者见到甪里先生,详述太子困境与天下安危,恳请他出山相助。甪里先生本不愿再涉朝堂,但念及废储之事若成,恐引发朝局动荡、百姓遭殃,最终与三位好友商议,决定为安定天下而出山。

当四位须眉皆白的老者随太子出现在汉高祖面前时,刘邦大惊,他深知四皓的贤名与影响力,见他们甘愿辅佐太子,便明白太子已深得人心,遂彻底打消了废储的念头。太子刘盈的地位得以稳固,汉朝初年的政局也因此避免了一场大的动荡。事后,甪里先生并未贪恋朝堂富贵,而是毅然辞别太子,再次回到了商南甪峰。此次出山,他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天下苍生的安宁,这份“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让他的贤名更添几分厚重。

甪里先生在商南甪峰隐居的历史与传说,如同涓涓细流,千百年来滋养着商南、商洛的文化土壤,更对中国文化与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对于商南、商洛而言,这段传说首先为当地注入了独特的“贤士文化”基因。甪峰因甪里先生隐居而得名,山间的茅舍遗址、他曾坐过的读书石、教导山民的故事,代代相传,成为当地宝贵的文化符号。后世文人墨客路过商南,无不慕名前往甪峰凭吊,留下诸多诗词佳作。唐代诗人李白曾途经商洛,听闻甪里先生的传说,挥笔写下“商山四皓,采芝充饥”的诗句,赞叹其高风亮节;宋代文学家苏轼亦曾在文章中提及四皓,称其“功成身退,不恋富贵”,为后世士人树立了光辉典范。这些文人的题咏,让商南、商洛的文化底蕴愈发深厚,也让“贤士文化”成为当地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独特标识。

其次,这段传说推动了商南、商洛的教育发展与民风涵养。甪里先生在隐居期间教书育人、传布知识的举动,为当地播下了向学的种子。后世商南、商洛的百姓,始终将甪里先生视为“文脉之祖”,纷纷效仿他兴办私塾、重视教育。即便在战乱年代,商南的私塾与文脉也从未断绝,许多寒门子弟正是通过读书,走出了大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甪里先生“拒征召、守清节”“重道义、轻名利”的品格,也深刻影响了当地的民风。商南、商洛的百姓向来淳朴正直,重情重义,不慕虚荣,这种优良的民风,正是对甪里先生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从中国文化层面来看,甪里先生与商山四皓的故事,丰富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精神内涵。在传统儒家文化中,“仕”与“隐”是士大夫们面临的重要人生选择,而甪里先生用行动给出了一种理想的答案:隐居时,他们独善其身,坚守本心,不与乱世同流合污;当天下需要时,他们又能挺身而出,以己之力安定社稷,事后再功成身退,不恋权位。这种“隐则安贫乐道,仕则忧国忧民”的精神,成为后世士大夫的行为准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归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都能在甪里先生的故事中找到精神的共鸣。甪里与商山四皓的传说,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化中“贤士精神”的重要象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

在社会进步层面,甪里先生的故事传递出“以民为本”“重视教化”的理念,对后世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甪里先生隐居期间,关心山民疾苦,传授耕作知识与文化礼仪,体现了“民为邦本”的思想;他出山辅佐太子,也是为了避免朝局动荡、百姓受难,始终将民生福祉放在首位。这种理念被后世统治者所借鉴,许多开明君主都重视民生、兴办教育,推动社会稳定发展。同时,甪里先生重视教化的举动,也印证了“教育兴国”的道理。在中国历史上,教育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甪里先生作为早期民间教化的践行者,其行为为后世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典范。

如今,商南甪峰依旧青翠,山间的松涛仿佛还在诉说着甪里先生的故事。这段传说早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一种精神符号,激励着商南、商洛的百姓传承贤士风骨,也让更多中国人在回望历史的同时,能从中汲取坚守本心、担当责任的力量。甪峰隐贤的佳话,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永远散发着温润而坚定的光芒。

1759029151204.jpg

编辑于2025-10-14 16:51:22
已有0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
关于作者
About Writer
实名
陕西省 - 商洛市
扎根生活 翱翔诗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