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文峰塔赋
口王本海
开州古郡,汉丰水边;文峰耸秀,直映云巅。承巴山之浩气,接蜀水之清涟;续千年之雅韵,开百代之新篇。
溯其始,旧塔初兴嘉庆岁;观其复,新姿重耀太平年。一塔融通今古意,双辉交映山河妍;斯诚天地之杰构,堪谓人文之极妍。
忆昔古塔巍然,石质贞坚;九层凌霄,千寻欲接星躔。一庙相偎,百坪深隐真玄;飞檐聚巧,雕纹暗契自然。冠群塔而称绝,聚一邑之灵泉;三碑并立苍昊,“文峰塔”三字雄妍。嘉庆十年镌迹,碑文详纪盛年;岂料红羊劫火,四旧摧而塔影湮。残基犹存旧梦,证沧桑以守文渊;断碣可窥往迹,存道脉于苍烟。
今逢盛世,再起琼椽;八角横空,廿七丈接云烟。九级流光,三百阶步星躔;地宫藏珍,基座承天;塔身纳秀,金刹辉日昭然。铸铜为顶,直指斗躔;青石作磴,平登碧落观川。重檐焕彩,各蕴风华之妍;层阁列展,咸彰文教之专:初层奉文昌帝君,经传壁画启愚贤;二层悬魁星朱笔,历代鳌头姓字镌;三层列唐宋宗匠,八家文光耀简编;四层启童蒙智慧,三字经传琅琅宣;五层陈圣贤典训,四书五经一脉连;六层尊十哲遗范,碑拓凝辉仰昔贤;七层融三教精义,理道圆通自晏然;八层荟开州墨宝,骆李江氏笔如椽;九层纵目骋怀处,汉丰烟波接远天。
登临四顾,万象森然;远岫横青,平湖漾涟。新城溢彩,古邑增妍;文运重昌,继川东之雅弦;英才蔚起,承巴蜀之清涟。塔之峙也,岂独标形胜之奇,实为斯文之枢璇;塔之立也,非徒饰湖山之美,乃续道统之薪传。
噫!文峰塔者,石为骨,文为魂;城之望,邦之珍。昔隳于乱,今兴于治;昔凝古魄,今耀新晨。砖石铭沧桑之变,檐铃荡今古之缘。愿此塔永峙,共星月同悬;愿斯文长炽,与江汉绵延。
题开州文峰塔对联十三幅
口王本海
<一> 文峰永峙
上联:擎霄塔耀开州景
下联:济世文兴巴蜀春
<二> 文运昌隆
上联:巴山铸骨撑宇宙
下联:蜀水涵章润乾坤
<三> 再续风华
上联:劫火曾焚千载塔
下联:盛世重焕九重天
<四> 湖塔含章
上联:塔影横波摇汉丰
下联:书香拂面润开州
<五> 斯文在兹
上联:斗拱飞檐凝雅韵
下联:四书五经育良才
<六> 励志笃行
上联:文峰引路通霄汉
下联:学海扬帆济栋梁
<七> 明德惟馨
上联:十圣昭明垂教化
下联:九州文宗启后昆
<八> 青云直上
上联:拾级登高怀壮志
下联:临轩望远沐文光
<九> 古今同辉
上联:旧迹留痕藏石韵
下联:新檐映水沐文风
<十> 赏心悦目
上联:登楼尽览湖山秀
下联:凭栏遥思翰墨香
<十一> 继往开来
上联:残碑铭嘉庆沧桑事
下联:新塔焕甲午鼎盛篇
<十二> 光昭古今
上联:九层接汉承千年文脉
下联:八角凌云启万代贤才
<十三> 一览春秋
上联:登塔纵眸,汉丰湖烟波浩渺吞巴蜀
下联:凭栏寄慨,文峰塔气象巍峨贯古今
赞开州文峰塔
口王本海
巴山灵秀毓英贤,双阙嶙峋映日边。
九级巍峨涵往古,一锋雄峙贯星躔。
残碑暗刻红羊劫,新构高吟赤县天。
欲揽青云探浩渺,书香千载耀长川。
最高楼•文峰塔
口王本海
开州塔,雄峙汉丰垠。千载续文根。
残碑犹记嘉庆事,新檐高矗甲辰春。
接青云,临碧水,拂芳尘。
∥
凭栏望、湖光涵万畛;
俯首慨、文风昭九郡。
承古韵,启新论。
层楼叠翠藏经卷,八荒凝瑞育贤昆。
镇巴山,兴蜀学,耀乾坤。
文光贯古今 ,塔韵承千年
——评《开州文峰塔》系列作品的传承智慧与时代锋芒
文/木兰飞燕
品读《开州文峰塔》系列作品,王本海先生以塔为媒、以文为魂,在古典文学的传统肌理中注入当代精神血脉,既复刻了中华文脉的千年基因,又铺展了新时代文化复兴的鲜活图景,实现了文学审美、历史厚度与时代价值的三重共振,堪称传统文学形式现代转化的典范之作。
在文学技法的传承上,作品尽显对古典范式的深刻悟解与精准拿捏。《开州文峰塔赋》承续汉赋铺张扬厉的文脉,兼融骈文的典雅整饬与散文的疏朗灵动。“残基犹存旧梦,证沧桑以守文渊;断碣可窥往迹,存道脉于苍烟”,笔致间既有庾信《哀江南赋》的沉郁沧桑,又暗含现代人对文化根脉的敬畏与坚守,将历史创伤与传承自觉熔于一炉,让骈文的对称之美承载了厚重的人文思考。全文状物摹景、叙史抒情层层递进,从旧塔兴废到新塔雄峙,从文化陈列到精神升华,铺陈中见筋骨,对仗中藏意蕴,尽显赋体文学“体物写志”的精髓。
楹联创作则在格律谨严中见气韵风骨,直追明清联家的艺术境界。《文运昌隆》联“巴山铸骨撑宇宙,蜀水涵章润乾坤”,以“铸骨”“涵章”凝炼山水与文脉的共生关系,气魄雄浑堪比孙髯翁大观楼长联的开阖之势;《湖塔含章》联“塔影横波摇汉丰,书香拂面润开州”,则以“摇”“润”二字化静为动,将塔影、湖光、书香融为一体,清丽婉约可与“四面荷花三面柳”的古典名句遥相呼应。十三幅楹联或壮塔势、或抒怀古、或励后学,既严守平仄对仗的法度,又突破传统意象的窠臼,让“八角”“九层”“残碑”“新檐”等专属意象,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密码。
《赞开州文峰塔》律诗兼具杜诗的沉郁与李诗的飘逸,在七律的格律框架内实现意境的开阔与情感的升腾。“九级巍峨涵往古,一锋雄峙贯星躔”,以“涵”“贯”二字见力量,尽得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功力;“欲揽青云探浩渺,书香千载耀长川”,则借“探”“耀”二字抒怀抱,兼具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浪漫豪情。全诗韵脚统一、对仗工稳,既写塔之雄姿,又颂文之绵长,将历史沧桑、地理形胜与人文精神熔铸为凝练的诗行,尽显唐诗的格律之美与意境之深。
词作《最高楼•文峰塔》恪守辛弃疾体的声律范式,却在时空对话中拓展了词的表意边界。“残碑犹记嘉庆事,新檐高矗甲辰春”,以“残碑”与“新檐”、“嘉庆”与“甲辰”的时空对撞,将历史记忆与当代复兴浓缩于短句之中,既保持了词体的蕴藉含蓄,又注入了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下阕“承古韵,启新论”的转折,更是跳出个人情怀的小格局,升华为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性思考,让传统词牌成为承载时代精神的鲜活载体。
系列作品的核心价值,更在于其超越文学本身的时代意义与精神锋芒。与古人登临之作多抒个人感慨、叹兴亡盛衰不同,此组诗文将个体视角升华为集体记忆与文化自信的表达。“劫火曾焚千载塔,盛世重焕九重天”,不仅是对历史创伤的铭记,更是对文化复兴的礼赞;赋文中“昔隳于乱,今兴于治”的史识,将塔的兴废与时代的更迭紧密相连,赋予作品厚重的历史纵深感。这种将个人情感融入民族文化叙事的书写,让古典文学形式成为传递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在精神内核上,作品突破了传统文人“怀古伤今”的情感范式,彰显出积极向上的时代气象。《青云直上》联“拾级登高怀壮志,临轩望远沐文光”,一扫古人登临的悲秋之叹,代之以奋发有为的进取姿态;新塔各层的文化陈列,从文昌接引到开州文盛,从蒙学启智到三教归宗,在诗文中转化为“层楼叠翠藏经卷,八荒凝瑞育贤昆”的精神图景,传递出对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当代关切。这种将“怀古”与“兴今”结合、“守正”与“创新”并重的书写,让古典文学焕发出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从文学传承的维度看,这组作品的成功,在于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清晰路径:不是对传统形式的简单复刻,而是对文化精神的深刻把握;不是对古典意象的生硬堆砌,而是对时代内涵的有机融入。作者以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为根基,让赋、联、诗、词等传统体裁成为表达当代文化自信的载体,证明古老的文学形式依然能够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文以载道,塔以存史。王本海先生的《开州文峰塔》系列作品如同一座文字构筑的文化灯塔,既扎根于开州的历史土壤,又映照出中华文脉的千年流转;既坚守着古典文学的审美范式,又彰显着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它让我们看到,传统与现代并非彼此割裂,而是可以在深刻的文化共鸣中实现共生共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焕发出不朽的魅力与锋芒。
王本海人物介绍
王本海,字木心,号一合,笔名思路、河边柳、马平、云鹤寿松、星空明月等,1965年2月出生于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浦里河畔寨家村研盘湾,是集诗人、音乐创作人、作家、文化学者于一身的跨界文化从业者,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长期深耕文学、音乐、文化传播与非遗传承领域,以“工科严谨+人文浪漫”的独特风格,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标杆人物。
一、基本信息
姓名:王本海
字/号:字木心,号一合
笔名:思路、河边柳、马平、云鹤寿松、星空明月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65年2月
籍贯: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浦里河畔寨家村研盘湾
职业:诗人、音乐创作人、作家、文化学者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核心特质:融合工科思维与人文情怀,擅长以传统文体书写时代主题,推动文化跨界传播
二、教育与职业背景
教育经历:大学文化背景,获渭南市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兼具工科精准思维与人文创作素养,为其跨界文化实践奠定双重学术基础。
职业方向:早年涉足工程技术领域,后聚焦文化创作与传播,深耕辞赋、诗词、歌词、散文等多元文体,同时主导文化活动策划与非遗传承项目,实现从“工程图纸”到“文化篇章”的跨界转型。
三、社会职务
1. 国际作家和作曲家协会联合会会员
2.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
3.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4.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5. 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文化强国》栏目组首批特聘高级智库专家(教授级高工)
6. 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
7. 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总策划/总编
8.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海浪花文学艺术中心法人代表
四、主要成就与作品
(一)文学创作:以传统文体载时代新声
王本海在文学领域以“守正创新”为核心,尤其擅长赋体、诗词、楹联创作,独创“四维文化透视”模型(地理形胜—历史溯源—红色基因—当代图景),作品兼具古典风骨与现代气息。
1. 赋体文学:代表作《百城百赋百诗》系列,涵盖《开州赋》《重庆赋》《遵义赋》《延安赋》《井冈山赋》《中华赋》《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法治晨报赋》等。其中,《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以骈俪之笔勾勒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法治晨报赋》以“笔化龙泉之锷,纸成獬豸之裳”喻法治媒体锋芒,均发表于《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等权威平台,成为“以赋载道”的典范,评论家评论“一篇襄阳赋,半部中国史”。
2. 诗词创作:作品入选《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中华诗词诗书画精品典藏卷》,获“功勋诗人”称号;2022年在《法治晨报》发表《七律·醉美故乡》《七律·观刘伯承铜像有感》《沁园春·八一节寄怀》《贺院线电影〈微山湖小八路〉拍摄圆满成功》等;2025年创作《满江红·九三阅兵》,前瞻性书写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盛况,获专业评论界高度认可;其七律《咏人民日报》《咏新华社》凝练媒体风骨,成为传统诗词现代转化的样本。
3. 楹联与散文:2025年建党节期间,遵义市诗词楹联协会为其对联作品推出专题版面;有声作品:散文《美丽乡村五通》、《故乡的炊烟》、诗词作品《赞普阳律师事务所及陈震、陈韩钦律师》、《贺遵义市红花岗区协会成功开通中华诗词子网站》、英文版《沁园春.赞刘新星》创作背景简介、《王本海题刘伯承元帅故居楹联鉴赏》、演讲稿《榜样之光--王本海为我们照亮逐梦征程》、人物对话《在铁轨与诗行间筑造文化桥梁--跨界大师王本海的创作人生》在燕赵有约官方通过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等多平台发布,著有地方传奇故事《鲤鱼劫——血色山河中的一尾神话》。
4. 学术编著:编著《巴渝王氏160字辈诗库暨巴渝王氏世系图》,以“诗文活化族谱”的创新形式,为家族文化与非遗传承提供实践方案、《研盘湾五行镇源记--木宅开基,石寨传脉,本辈承宗》、《歌曲创作黄金法则教案--写一首让大众共情传唱的“好歌”》。
(二)音乐创作:以旋律传递文化温度
作为高产音乐创作人,王本海累计创作原创歌曲200余首,坚持“歌词为魂、旋律为翼”,作品覆盖家国情怀、地域文化、榜样精神等主题,兼具传播度与思想性。
1. 代表作品:《祖国的霞光》(激昂抒发爱国情怀,成讴歌时代经典)、《这面旗帜》《穿过月亮的旅行》(呼应同名电影,以浪漫曲风编织情感梦境)、《雄奇山水·新韵重庆》(展现地域风光)、《非遗中国》(助力非遗传播)、《岳中之歌》《红岩朝露》(校园红歌)、《缅怀刘伯承元帅》《您从黄葛古道走来》(红色主题)今歌之约 (总第一百三十三期 · 天津市音乐文学学会 主办)刊发、《研盘湾之歌》(家乡情怀)、《初心灿若霞》(聚焦公益榜样,从“帮老人擦霜”“给孩子递书”等小事切入,让榜样精神可感可学)、《思路海浪花文艺之歌》(凝聚文艺群体理想)。
2. 传播与荣誉:作品由贺筠筠等知名歌唱家演绎,入库全国KTV,登陆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主流平台;获中国大众音乐协会“金奖”、“永远跟党走·献礼二十大”原创歌曲金奖等国家级奖项。
(三)文化传播与实践:搭建传承与创新桥梁
王本海以“文化使者”身份,推动文化落地与跨界融合,主导多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1. 红色文化传承:2023年春节前夕,牵头联合全国知名钢笔画家张根和、开州书法家谭周文、贺启财(野神)、田小波等,向刘伯承同志故居捐赠11幅书画作品;主导“纪念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诗词书画征文征集活动”,吸引全国创作者参与,收到2000余首诗词、11幅书画作品,经评审后多平台推广,推动红色文化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
2. 跨界实践:2023年参演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饰演“专注读报的乘客”),拍摄结束后深夜3点结合片场感悟创作同名歌曲,实现“影视表演—音乐创作”无缝衔接;其作品及事迹获央视、中国教育电视台、《法治晨报》《城市新闻》等主流媒体报道,2022年8月30日《法治晨报》以整版篇幅报道其诗歌创作成就。
3. 非遗与智库工作:作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探索非遗现代转化路径;担任《文化强国》栏目特聘高级智库专家,为文化建设提供专业建议;主导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工作,策划多项文化活动,推动“文艺服务大众”理念落地。
五、荣誉奖项
1. 1999-2009年度:国际中华诗歌总会“一级作家”
2. 2010年:英国皇家艺术基金会永久学术顾问
3. 2019年:中国世纪大采风“德艺双馨艺术家”
4. 2019-2024年:遵义市红花岗区“优秀文艺工作者”
5. 2022年:“永远跟党走·献礼二十大”原创歌曲金奖
6. 2022年:“《大国·大家》优选工程杰出艺术家优选人才奖”
六、艺术特色与评价
(一)艺术特色
1. 文体创新:融合骈偶句式与时空对话,独创“赋体叙事诗”,打破传统赋体“辞藻堆砌”局限,让古典文体承载现代主题。
2. 主题挖掘:深度绑定地域文化与红色基因,擅长从“小场景”写“大主题”(如以“街灯”“递书”等细节传递时代精神),避免口号式表达。
3. 跨界融合:贯通文学、音乐、影视、非遗研究,形成“新古典主义”风格,实现“工科精准架构+人文情感表达”的独特统一。
(二)外界评价
1. 《文化强国》栏目组:“以赋载道,以歌咏志,其作兼具汉赋的鸿篇气象与现代文艺的传播力。”
2. 专业评论界:“词凝日月,曲动山河”,其个人经历体现“立本为基,汇海成澜”的文化追求,作品本质是“新时代的《山河社稷图》”,以地理为载体、历史为脉络、赋体为形式,完成中华文明基因的解码与现代化转译,在当代文学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七、参考资料
1. 《法治晨报》2022年8月30日专题报道、2025年9月3日相关作品报道
2. 《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2025年9月3日人物及作品报道(含《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等)
3.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贵州诗联》《黔诗红韵》发表记录
4. 陕西省诗词学会官方网站发表记录
5. 中央新影《文化强国》栏目组专家库名录
6.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名录
7. 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中心公众号及莆田市海浪花文艺官网
8.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协红城诗韵、红城联墨、巷口诗韵等公众号
9. 城市头条、网易新闻、VV音乐、今日头条及主流音乐平台作品收录与传播数据
10. 相关荣誉奖项官方公告及证书
王本海人物简历.原载《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2025年9月3日http://www.peoplezixun.cn/renwen/2025/0903/31242.html 王本海人物简介《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