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职位的人性光辉
文/沈溪兴
在近日央视连播的画面中,代课女教师秦开美挺身担当人质、守护52名学生安全撤离的视频,已成为全国热议的焦点。屏幕上,她略显单薄的身影在歹徒的威胁下格外坚定,那三小时的周旋与抉择,不仅让“最美女教师”的称号传遍街巷,更在无数人心中刻下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当危难突袭,支撑一个普通人成为英雄的,究竟是偶然的冲动,还是深植于职业与人性中的本能?
6月10日上午,湖北潜江浩口镇的课堂本该是琅琅书声,却被一声粗暴的闯入打破。携带自制手枪、炸药和汽油的张泽清,像一头失控的野兽冲进教室,嘶吼着“我的事不解决,大家就一起死在这!”52张稚嫩的脸庞瞬间写满惊恐,讲台前的秦开美成了孩子们与危险之间最后的屏障。这位60岁的歹徒,清晨还像寻常老农般吃了早饭、灌溉农田,转身却将积攒多年得不到解决的民事纠纷怨气,化作指向无辜师生的利刃——他或许从未想过,这堂课里的每个孩子,都有等待他们回家的父母;而站在讲台上的女教师,早已把这些孩子视作自己的责任。
面对耳背的歹徒,沟通成了最艰难的博弈。秦开美后来回忆,张泽清听不清时会更加暴躁,她只能凑近了大声说,尽量顺着他的情绪安抚,同时悄悄用眼神示意孩子们别害怕。当歹徒的注意力稍缓,她忽然开口:“放孩子们走,我留下当人质。”这句话没有丝毫犹豫,仿佛演练过千百遍。52名学生在她的掩护下鱼贯而出,每一个脚步都踩在她紧绷的神经上,直到最后一个孩子消失在门口,她才悄悄松了口气——那一刻,她忘了自己只是个每月拿着微薄薪水、随时可能被辞退的代课老师,忘了自己也有牵挂的家人,心中只剩下“不能让孩子出事”的执念。
三小时的对峙,像一场漫长的煎熬。教室里弥漫着汽油的刺鼻气味,歹徒手中的炸药引线随时可能被点燃,秦开美却始终保持着镇定。她试着和张泽清聊家常,聊他的农田,聊他的难处,试图用最朴素的共情化解那份极端的愤怒。直到浩口镇纪委书记王林华推门而接入与犯罪嫌疑人继续周旋,这场以一已之力守护学生的战役,总算非孤军奋战。当警方果断开枪击毙歹徒的瞬间,这场紧张战斗才结束。
事件落幕,赞誉如潮水般涌来。“最美女教师”的头衔、央视镜头的聚焦、网友的点赞,以及随之而来的“转正”传闻,让这位代课十余年的教师忽然站到了聚光灯下。有人说她“一举成名”,有人猜测她的勇敢能换来“转正”的机会。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在这之前,她已经在乡村讲台默默坚守了20多年。从被学校辞退又重新聘用,到拿着不及正式教师三分之一的工资,她从未抱怨过,只是每天早早到校,把教室打扫干净,把教案写得工工整整。对她而言,“老师”两个字不是谋生的职业,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身份——就像农民守护土地,母亲守护孩子,她守护的,是教室里那片小小的天地,和天地间成长的希望。
这场惊心动魄的事件,也撕开了基层治理的一道缝隙。张泽清的极端行为,源于多年积怨未获妥善处理,从反复上访到铤而走险,背后是基层矛盾调解机制的疏漏。而王林华书记主动替换人质的举动,则让人看到了大部分基层干部还是有担当——当两种力量在事件中碰撞,更提醒着我们:化解矛盾于萌芽,远比应对危机更重要。但这些沉重的反思,都无法掩盖秦开美身上那束纯粹的光:她不是政治家,不是社会学家,只是个老师,在危难时刻,她做了每个老师都该做的事,却因为这份“该做的事”,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英雄。
如今,“转正”与否或许已不再重要。秦开美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她的勇敢无关功利,她的坚守超越编制。在乡村教育的角落里,还有无数像她一样的代课教师,拿着微薄的薪水,支撑着孩子们的课堂。他们或许不会遇到歹徒,不会成为焦点,但日复一日的付出,同样闪耀着职业的光辉。秦开美用三小时的抉择证明:真正的伟大,从来不在头衔与荣誉里,而在危难来临时,那份“我必须站出来”的本能——是每一个人善良人性最温暖的底色。
文本来源--
《沈溪兴闲情偶记集》旧稿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