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龄封侯 蒋国初兴——中华蒋氏故事之一
36 0 0

伯龄封侯 蒋国初兴——中华蒋氏故事(一)


西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41年),洛邑太庙的青铜编钟正奏响庄严乐律。周公姬旦辅佐成王,一场分封大典正在这里举行,只见他手持玉圭,凝视着阶下躬身而立的第三子伯龄——这个刚满二十岁的青年,眉宇间既有王室的英气,又藏着几分未经世事的青涩。此刻的分封大典,将重塑中华姓氏的格局,影响华夏民族的千秋万代。

“伯龄,汝兄伯禽封于鲁,镇守东夷;汝弟伯羽(君陈)居于周室,辅佐王政。今命汝就封于淮水之滨,国号为蒋,封汝为蒋侯。”周公的声音沉稳如钟。他接着说:“此地北望中原,南接荆楚,西临淮水,东连徐夷,虽偏远难治,却是王室南向屏障。”言罢,他抬手示意内侍呈上舆图,泛黄的丝帛上,蒋地被朱笔圈出,像一枚楔子嵌在中原与南蛮之间。

伯龄接过象征封国权力的青铜卣,卣身铭文“蒋侯作宝尊彝”已被工匠精心镌刻。他望着父亲鬓边新增的白发——这位辅佐两代君王的摄政大臣,刚平定管蔡之乱,又亲赴东方推行分封制,此刻眼中的期许与忧虑交织。答道:“儿臣必不负王命,不负父望。”他的誓言在太庙梁柱间回荡。这一刻,周公望着伯龄,发出会心的微笑。

三个月后,伯龄率领的车队抵达蒋地。时值仲春,淮水两岸的芦苇刚抽出新芽,却见沿途村落残破,土垣上箭镞痕迹宛然。当地部落首领率众人跪迎,他们发髻披散,身着葛布短褐,眼中满是警惕——此前周王室在此设邑,因强征徭役引发叛乱,最终不了了之。

部落首领心怀忐忑,跪地拜阅:“今蒋侯远道而来,敝地贫瘠,恐难供应粮草,叩拜赎罪。”首领操着生硬的中原话,双手奉上一束干鱼。伯龄却俯身扶起他:“我既为蒋侯,当与诸位同甘共苦,共守此地。”当晚,他拒绝入住仅存的夯土宫室,而是在淮水河畔搭起帐篷,与随随从与武士们同吃同住。

在蒋地筑城建宫殿的指令次日下达,却遭遇意外阻力。部落里有人不愿服劳役,他们记得前番周人筑城后,便强征青年从军。伯龄得知后,命人拆除工地围栏,宣布:“凡参与筑城者,每日可得粟米二升,布匹半尺,皆从蒋国公库支付。”他亲自带着工匠们丈量地基,正午的日头晒得他单衣湿透,他却坚持与劳工们同食粗米野菜。

消息传开,周边部落渐渐放下戒备。有位叫“灵石”的部落长老,带着族人来觐见伯龄,他指着淮水支流道:“此河雨季泛滥,淹没良田。若能筑堤引水,可灌田千亩。”伯龄侯当即拍板:“就依长老之计,先修水利,再筑城墙。”他调派王室周人中擅长夯土技术的人员前来规划,众部落提供人力,两岸很快兴起治水热潮。当第一渠清水引入农田时,灵石长老捧着新收的黍米,恭敬地向这位年轻的蒋侯行叩首礼。

治理蒋国的第三年,伯龄侯推行“三策”:其一,将周人的井田制与当地部落的公社制结合,公田产出归国库,私田收成归农户;其二,在淮水之畔设立市集,允许部落以皮革、铜器交换中原的盐、铁;其三,建立“明礼台”,每月初三、十六,他亲坐台上听取民意,无论蒋氏族人还是部落夷民,皆可击鼓鸣冤或提出诉求。

有次,蒋国武士与部落青年因争夺猎物而发生斗殴,武士仗着身份将对方打伤。部落族人聚集在宫室前,要求惩罚。伯龄侯召集双方,当着众人的面,命武士向受伤青年赔礼,并罚其在工地劳作一月。并宣布:“在蒋国,周人、族人皆与夷人同为子民,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他的话被灵石长老翻译成部落方言,在人群中响起此起彼伏的欢呼声。

大约经过十年时间修建,一座呈长方形的蒋国都城已颇具规模。城池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长300至500米,总面积超过了85万平方米。城墙夯土高达三丈有余,四角箭楼巍然矗立;城内正街两侧,周人或族人开设的酒肆、陶器铺与部落众人的皮革坊、漆器店相邻而居。在城郊区,新开垦的农田里,蒋人的耒耜与部落众人的锄耕并用,田埂上还留有共饮淮水的陶碗。

蒋伯龄五十岁那年,楚国人带着聘礼来访。使者望着城墙上“蒋”字大旗,惊叹道:“昔年此地荒烟蔓草,今已成淮上乐土。”伯龄陪他登上城楼,远眺夕阳下的淮水,水面倒映着两岸村落的袅袅炊烟。楚人感慨道:“治国如治水,堵则溃,疏则通。”蒋国的族人与这里的夷人,就像他手中青铜酒爵里的酒,混着淮水的清冽与中原的醇厚。

据《诸王志•蒋国历代国君列表》所载:蒋国存续了400多年,历经23位国君。公元前617年,当楚国大军攻破蒋国都城时,蒋国的宗庙虽然付之一炬,但是,伯龄公开创蒋国的往事,却有更坚韧的火种留存。蒋国灭亡后,宗族子孙带着蒋氏基因,秉承着蒋国“德政”的包容、“明台”的公正,在华夏大地开枝散叶。

如今,在河南淮滨期思镇的蒋国故城遗址上,仍能捡到带有绳纹的陶片,触摸间仿佛能听见三千多年前,那位开国君主与众夷民共饮淮水的欢笑声。

伯龄公或许未曾想到,他开创的德政教化,会在后世长成参天大树。从东汉蒋横九子封侯、汉代五牧、唐代五贤、三国时期的柱国五牧、二十八秀名震朝野,再到宋代四世六翰林、兄弟三相、一科三凤家喻户晓。蒋氏族人始终带着蒋国初兴时的坚韧与包容,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而“蒋”这个源自淮水之滨的古老姓氏,早已成为华夏文明图谱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Screenshot_20250726_103605_com.tencent.mm_edit_550735999628362.jpg

编辑于2025-08-14 22:37:10
已有0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