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控外骨骼
51 0 0

脑控外骨骼
文/双鱼仙龙
外骨骼让站立移动行走回归本能。
外骨骼机器人,
是一种先进的康复机器人,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
可穿戴式的下肢康复训练
与评估系统,
主要针对脑卒中等神经损伤患者,
进行安全定量的多步态行走训练。
为截瘫、偏瘫、脑瘫,
及老年退行性行走衰弱、
骨关节炎及下肢运动损伤等,
提供了可治愈的,
有效康复治疗手段,
改变了截瘫、偏瘫、脑瘫,
等“三瘫”重大恶性疾病,
过去几乎无法康复现象,
建立了我国智能康复医学新格局。
AiWalker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以自然行走步态、
以真实行走方式,
支撑并带动下肢运动,
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能够充分激发患者,
残在的肌体功能,
重塑患者正确行走姿态,
锻炼患者平衡运动能力,
及行走肌肉和神经,
促使患者的运动能力,
在短时间内获得大幅度提升。外骨骼机器人的适用病症
▶脑损伤。
包括脑卒中、脑外伤、
脑瘫、脑瘤后遗症、帕金森等;
▶脊髓脊柱损伤。
包括创伤性脊柱脊髓损伤、
脊髓炎等;
▶老年下肢退行性病变。
包括骨性关节炎、行走衰弱等;
▶运动损伤。
包括下肢骨折、肌肉拉伤、
腰、膝、足踝运动损伤等。
外骨骼机器人的临床应用效果
外骨骼机器人,
在为患者训练治疗时,
采用设定的仿生行走运动,
控制穿戴者以治疗类人步态,
进行真实地面或悬空行走式训练。
▶行走运动功能恢复
▶纠正异常行走步态,
重塑正确行走姿态:
▶运动功能恢复与保持.
▶增强神经系统的协调性
▶纠正异常行走步态,
重塑正确行走姿态:
▶缓解肌肉痉挛
▶防止关节肌肉挛缩
▶防止骨质疏松,增加肌肉量:
▶改善心肺功
▶防止压疮感染:
▶胃肠消化能力提升
禁忌症
(1) 长期卧床或超过 1 年
未进行站立训练患者;
(2) 下肢静脉血栓;
(3) 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患者不适用,
(4) 严重外伤可能致摩擦感染,
有出血倾向患者;
(5) 会带来不可控制感染风险;
(6) 肌张力等级大于 2 级;
(7) 有严重挛缩患者,;(
8) 其他站立或者行走的禁忌
(9) 心功能障碍患者,
(10) 严重心脏病及并发症患者;(11) 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
(12) 精神疾病患者心理障碍
有攻击行为患者;
(13) 严重认知或者视觉缺陷患者。
与人脑接口结合相结合
会拓宽适用范围,
更好建立大脑联络,
脑机接口和外骨骼都是高新技术,两者融合成一种新产物——
脑控外骨骼。
脑机接口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
是一种非肌肉控制的通讯技术,
将人脑的信号直接转换成,
控制外部设备的命令,
信息的传递无需,
经过外周神经和肌肉组织。
大脑在进行思维活动、
产生动作意识,
或者受到外部感觉刺激时,
伴随有神经系统的一系列活动,
通过检测这些神经活动,
再经过信号处理,
从中辨别出人的控制意图!
典型的 BCI 系统通常包括
信号采集、信号处理,
与模式识别和设备控制三个部分。
脑控下肢外骨骼就是:
通过采集脑电信号,
将脑电信号进行处理,
包括脑电信号的预处理、
特征提取及模式分类处理过程,
进而转化为能够直接控制
外部电机设备动作的相应命令,
从而带动下肢外骨骼运动。
阶段1: 坐式脑控阶段:
阶段2:站式脑控阶段:
阶段3:步态被动训练阶段
阶段4:步态主动训练阶段:
阶段5:脑控外骨骼被动行走训练:阶段6:脑控外骨骼主动行走训练:
最终病人将实现EEG控制机动外骨骼。
如何提高 EEG 信噪比
以及如何对脑电信号进行有效,
的特征提取和分类,
仍是基于运动想象,
的脑-机接口的重要研究内容。
未来的脑控下肢外骨技术,
应设计 “多重控制策略”,
通过传感器感知外骨骼
穿戴者与外骨骼之间的交互力,
用于制造外骨骼框架的材料
应该具有低密度高强度
和韧性的特性 ( 例如碳纤维) ,
实现装备的便携化。
脑控技术应该完成
多传感器数据采集、特征提取
以及运动识别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以提高脑电信号识别系统
的综合识别率,
提高在线识别精度的
同时提高脑控技术的控制精度。

编辑于2025-09-01 12:20:26
已有0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
关于作者
About Writer
实名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不拘小节,无伤大雅,随心所欲,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