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守正,文海扬波
——论王本海先生的文化跨界与时代新声
文/木兰飞燕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常陷入“形神分离”的困境:或堆砌古雅辞藻却缺乏时代温度,或追逐潮流表达而丢失文化根脉。而王本海先生(字木心,号一合)以“工科严谨+人文浪漫”的双重特质为破局之钥,在辞赋、诗词、音乐、影视与非遗传承的多元领域深耕,既延续巴蜀文脉的古典风骨,又以现代视角重构地域文化表达范式,其创作与实践如文海扬波,既守正脉又开新声,成为新时代文化创新中极具代表性的现象。
一、文体贯通:古典形式的现代转译,让旧韵载新声
王本海的创作跨越赋、词、律诗及现代歌曲,这种多文体实践绝非简单的形式叠加,而是对传统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与创造性重组。他独创的“四维文化透视模型”(地理形胜—历史溯源—红色基因—当代图景),为古典文体注入了现代性问题意识,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其代表作《四川赋》承汉赋铺陈之象,开篇“坤舆西南,蜀韵昭宣;井鬼星缠,坤维地连”以天文地理定调,笔力雄健如绘山河长卷。但他突破传统赋体单纯状物的局限,将“青铜纵目,神鸟翔天”的古蜀神秘、“武侯驻节,筹策定川”的历史厚重,与“高速纵横,铁龙驰川”的现代气象、“科创园生长未来的模样”的时代愿景并置,形成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读者既能从“剑门倚天,峥嵘若磐”中感受蜀地山川的雄奇,也能从“都江堰堰,惠泽千年”中触摸文明的温度,更能从“天府新区,崛起新颜”中看见发展的活力,古典赋体由此成为承载地域文明全景的“立体史书”。
与之呼应的《永遇乐·四川》与《七律·咏四川》,则在更凝练的篇幅中延续这种“古今对话”。前者以“金沙遗秘,青铜铸魄,曾照太阳神狩”将考古发现化为词境,让沉睡的文物在文字中“活”起来;后者以“堰水滋田千代泽,金沙藏宝万年流”十字凝萃蜀地文明脉络,既有李冰治水的民生情怀,又有古蜀瑰宝的文化厚重。较之左思《蜀都赋》侧重地理风物的铺陈、李白《蜀道难》聚焦个体情志的抒发,王本海的诗词更注重集体记忆与文明精神的提纯,实现了从“叹蜀道之难”到“赞蜀地之兴”、从“畏自然之险”到“改自然之貌”的现代性转向,让古典格律成为书写时代变迁的有力载体。
二、跨界融合:文化实践的多元维度,让文脉接地气
作为集诗人、音乐创作人、作家、文化学者于一身的跨界从业者,王本海的文化实践始终围绕“文化落地”这一核心——他不满足于书斋中的文字创作,更致力于让文化从文本走向生活,从雅堂走向大众,在多元场景中完成传承与传播。
在音乐领域,他累计创作170余首原创歌曲,形成“歌词为魂、旋律为翼”的创作特色。《祖国的霞光》以激昂旋律抒发爱国情怀,成为讴歌时代的经典曲目;《穿过月亮的旅行》则源于同名电影片场的即时感悟——拍摄结束后深夜3点,他结合角色“专注读报的乘客”的体验,将影视场景中的情感共鸣转化为浪漫曲风,实现“影视表演—音乐创作”的无缝衔接。这些作品并非简单的“诗词谱曲”,而是根据现代受众的听觉习惯调整节奏与韵律,最终入库全国KTV、登陆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主流平台,让“川江号子”的非遗元素在流行音乐中重焕生机,真正实现“曲终人不散”的传播效果。
在文化传播与非遗传承层面,他的实践更具社会影响力。2023年春节前夕,他牵头联合全国知名钢笔画家张根和、开州书法家谭周文等艺术家,向刘伯承同志故居捐赠11幅书画作品;随后主导的“纪念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诗词书画征文征集活动”,吸引全国创作者参与,收到2000余首诗词、11幅书画作品,经评审后通过多平台推广,让红色文化从文字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艺术实体。而编著《巴渝王氏160字辈诗库暨巴渝王氏世系图》,则以“诗文活化族谱”的创新形式,将家族谱系与诗词创作结合,让枯燥的世系表变成“可吟咏、可记忆”的文化载体,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传统内核+现代表达”的新路径。这种多元实践,正是他“立本为基,汇海成澜”文化理念的生动体现——以文化为根基,汇聚不同领域的力量,最终形成推动文化传承的浪潮。
三、精神内核:工科思维与人文情怀的统一,让创作有筋骨
王本海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工科背景与人文创作的深度融合。大学期间获得的渭南市电工职业资格证书,不仅赋予他精准的逻辑思维,更让他的创作具备了“结构意识”与“系统思维”,避免了纯文人创作可能出现的空泛与松散。
这种工科特质在文本中随处可见:《四川赋》中“北倚秦岭之峻,南接云贵之绵,西毗藏域之浩,东望荆楚之宽”的地理铺排,暗合工程学“空间建模”的逻辑,精准勾勒出四川的地理边界与区位特征;即便是非文学领域的实践,如设计《民间借贷本息扣减计算表》,也能将数学思维应用于司法实践,展现出“工笔般精准”的解决问题能力。而在人文表达上,他又善用“小场景”切入“大主题”,避免口号式的抒情:歌曲《初心灿若霞》从“帮老人擦霜”“给孩子递书”等日常细节刻画榜样精神,让崇高变得可感可学;散文《故乡的炊烟》以乡村清晨的炊烟为意象,承载对故土的思念与对传统文化的眷恋,让乡愁有了具体的画面。
这种理性架构与感性表达的统一,让他的作品既有“筋骨”又有“温度”:既有汉赋的鸿篇气象、诗词的格律之美,又具备现代艺术的共情力,能够跨越年龄、圈层的界限,让不同受众都能从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正如《文化强国》栏目组对他的评价:“以赋载道,以歌咏志,其作兼具汉赋的鸿篇气象与现代文艺的传播力。”
四、时代意义:文化传承者的创新使命,让传统焕新生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并行的今天,“地域文化如何创新”“传统文化如何活态传承”是亟待解答的时代命题,而王本海的实践恰恰提供了一份可行的答案。他的作品被专业评论界誉为“新时代的《山河社稷图》”,并非因其规模宏大,而是因其完成了中华文明基因的现代转译——他没有将传统束之高阁,而是让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代生活对话。
《蜀道新歌》便是典型例证:“嘿!蜀道不再是难闯的屏障,是我们脚下腾飞的翅膀!”这句歌词与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形成跨越千年的回应,将“蜀道”从古代的地理障碍,转化为当代人突破困境、追求发展的精神象征;而“高铁穿梭在云端的画廊”的意象,则以现代交通的便捷,呼应着古人“通蜀道、连天下”的愿景。这种创作,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融入现代生活的“活水”。
此外,他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方法论启示:一方面,他以骈偶句式、典籍典故守护传统文脉的“根”与“魂”,如《四川赋》中化用“上善若水”的道家思想、《七律·咏四川》中致敬“少陵诗魄”“坡老辞情”的文学传统;另一方面,他通过跨领域融合打破艺术边界,让赋体登上央视、歌曲入驻KTV、诗作关联电影,实现“旧体新用、雅俗共载”。这种模式,让文化传承从书斋中的“小众欣赏”走向大众生活的“广泛参与”,从静态的“文献保存”转向动态的“活态生长”。
结语:木心守正,一合纳川
王本海先生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其跨越赋、词、诗、乐的多文体创作能力,更在于他以“木心”守文化之正——如树木扎根大地般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以“一合”纳百川之流——如江河汇海般融合工科思维、人文情怀与多元领域的实践,最终形成兼具古典风骨与现代精神的文化表达。
在传统与现代常被割裂的今天,他的探索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对传统的复刻,也不是对潮流的盲从,而是在“守正”中“创新”,在“融合”中“生长”。正如他笔下的四川——既留存“青城幽邃,道气漫漫”的古雅,又展现“科技腾飞,创新领先”的活力,这种“古今共生”的状态,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而王本海先生,无疑是这场“文化新生长”中最坚定的实践者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