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含泪 山河同悲——沉痛悼念蒋锦棠先生

苍天含泪 山河同悲——沉痛悼念蒋锦棠先生

2025年10月19日,当河南蒋伯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蒋氏宗亲会会长蒋锦棠先生于当日凌晨不幸逝世的消息传来,噩耗如霜,猝然覆落在中华蒋氏宗亲的心头。在泪眼婆娑中,那些与先生相关的记忆碎片,正缓缓拼凑成一幅心系宗亲、躬耕不辍的生命长卷。先生的离去,如古柏折枝、星辰陨落,让蒋氏宗亲陷入无尽的哀恸之中,也让中华姓氏文化的传承之路,痛失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擎旗人。

回溯蒋氏源流,自周公旦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地、建立蒋国,便开启了这个家族绵延三千余年的文明脉络。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蒋氏族人迁徙四方、繁衍生息,却始终以祖脉为根、以宗情为带。而蒋锦棠先生,正是这份文化基因最虔诚的守护者和最热忱的践行者。他一生奉行“弘扬祖德、凝聚宗情”的坚强信念,用脚步丈量族人迁徙的轨迹,用心血浇灌蒋氏文化传承的沃土,让分散在五湖四海的蒋氏族人,重新找到了心灵的归依与精神的家园。

2015年11月,我因参与纂修《中华蒋氏统谱》而结识先生的。一直以来,他身上那份质朴而坚定的使命让我感动。作为中华蒋氏宗亲会会长,他深知宗族文化对于一个家族的意义——那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密码,是维系亲情的无形纽带,更是滋养后人的智慧源泉。为了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他扛起重任,奔走于豫皖苏浙等地,联络宗亲、筹措资金700余万元,牵头修建蒋氏祖庙和蒋氏文化园。从图纸设计到建材的选择,从祭祀礼仪的复原到祖训家规的整理,先生事必躬亲、精益求精。当那座雕梁画栋、庄严肃穆的祖庙终于矗立在蒋氏发祥地——河南淮滨,每当清明祭祖,海内外宗亲齐聚于堂前,焚香跪拜、共叙亲情的那一刻,先祖们的英灵仿佛是在与后人隔空对话,而先生此时站在人群当中,看着一张张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因共同的姓氏而走到了一起,眼中总是闪烁着欣慰的泪光。

在蒋氏祖庙建成后,先生又不遗余力倾情打造蒋氏文化园,让河南淮滨成为蒋氏家族集寻根问祖、文化展示、宗亲交流于一体的精神地标。在文化园内,一块块石刻记载着蒋氏先贤的丰功伟绩,一幅幅画卷再现出族人迁徙的壮阔历程,一座座展室陈列着珍贵的族谱文献与文物遗存。先生常说:“祠堂不是冰冷的建筑,族谱也不是尘封的文字,我们要让浩如烟海蒋氏文化‘活’起来,让后人能触摸到先祖的温度,感受到先祖的情怀。”他亲自为文化园撰写和修改解说词,还亲自接待来访的宗亲与学者,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述蒋氏先人忠勇孝悌、勤俭持家的故事,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蒋氏家族文化的魅力。现在,蒋氏祖庙与文化园,已经成为蒋氏族人心中最神圣的精神殿堂。

为了搭建更广阔的宗亲交流平台,先生更是不辞辛劳,奔走于全国各地。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无论是海峡两岸还是海外侨胞的聚居地,都留下了他风尘仆仆的身影。他组织召开中华蒋氏宗亲联谊会,让失散多年的宗亲得以重逢;他牵头举办蒋氏文化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共探姓氏文化的传承之道;他积极推动宗族内部的互助合作,为困难宗亲排忧解难,让“天下蒋姓一家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温暖与支撑。多少个深夜,他还在灯下忙碌;多少个节假日,他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奔赴一场场宗亲之约。有人劝他歇歇,他总是笑着说:“宗亲的事,就是我的事,能为家族做点事,我心里踏实。”他的这份无私奉献的情怀,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每一位蒋氏族人的心田。

先生对蒋氏文化的传承,不止于硬件的建设上,更体现在精神的赓续上。他深知,族谱与家史是家族文化的核心载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他常说,蒋伯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蒋氏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上。为此,他积极推动《中华蒋氏统谱》的编纂工作,组织专家团队查阅史料、走访宗亲,厘清世系源流、搜集家族史料。在他的感召下,许多宗亲主动献出几代人珍藏的老族谱、老照片,为《中华蒋氏统谱》编纂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最让人动容的,是先生在生病期间,依然牵挂着蒋氏文化传承的未竟事业。2024年8月,他多次在电话中与我交谈,对我详细诉说了总公司想策划创作一部《中华蒋氏故事》的构想。这一年多来,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历代蒋氏先祖有太多的感人故事,有的征战沙场、保家卫国;有的潜心治学、造福乡梓;有的孝老爱亲、品德高尚。这些故事不能只藏在宗谱里或史料中,我们要让它们从零散的史料里“走出来、活起来”,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他还在电话里告诉我:“为了创作《中华蒋氏故事》,我曾经去过河南的一家专业出版机构谈创作出版之事,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发现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蒋氏文化,还竟然给我开出了一个天价。”他停顿了一会儿接着说:“我们蒋家人的事情,还要靠我们蒋家人自己来做,您和述尤老师编纂过《中华蒋氏统谱》,也十分了解蒋氏文化和世袭脉络,由您牵头来创作这部《中华蒋氏故事》我才能放心。”在这种情况下,我回答他的答案只能是允诺。于是,我就立即与述尤老师,经韬社长联系,着手搜集资料和各项准备工作,并试着创作了几篇先祖故事,在《三秦文学》《当代文学家》《九州作家》等文学平台发表,并及时将这些作品发给了先生、国祥、经韬、述尤、福培、南君等几位专家审阅点评,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更加增添了我们创作团队的信心。

今年八月以来,先生的身体已十分虚弱,他还多次通过电话、微信与我交谈,直到9月13日下午,他最后一次与我通话,电话那头,先生的声音虽然沙哑,却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与力量。他阐述了关于创作《中华蒋氏故事》的构想,反复叮嘱我们要注重故事的真实性与可读性,要让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他还说,希望通过这部故事,让年轻一代的蒋氏族人都能了解家族的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心,把蒋氏先祖的优良家风传承下去。说完这些话之后,他怕我不能完全听懂他的意思,还将电话交给了他的儿子,让他儿子向我转述他的意思。最后,他还叫他儿子告诉我,要我最好去一趟武汉,和他当面交谈《中华蒋氏故事》的创作事宜。

带着这样深情的嘱托,我们深知,创作出版一部好的《中华蒋氏故事》,是先生毕生的、也是他最后的心愿,是他对家族最深情的眷恋。为了不辜负先生的期望,这一个多月来,我们创作团队加班加点搜集素材、撰写文稿、核对时间与史实。正当创作工作进展顺利,即将要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准备向他汇报喜讯的时候,却传来了他突然离世的噩耗。这份突如其来的离别,如晴天霹雳,让我们创作团队悲痛欲绝,也让这部尚未完成的书稿,成为了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最沉重、也是最珍贵的遗愿。在此,我们郑重承诺:坚定继承先生的遗志,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完成好《中华蒋氏故事》的创作与出版任务,继续沿着先生的足迹,深耕蒋氏文化的传承,加强宗亲联络与交流,弘扬祖德家风,让先生毕生牵挂的宗族事业,在我们手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们相信,当这本凝聚着先生心血与期盼的《中华蒋氏故事》正式出版之日,便是对他在天之灵最好的告慰。

先生的逝世,是蒋氏家族的重大的损失,更是中华姓氏文化传承领域的一大憾事。他的离去,让我们失去了一位好会长、好兄长和好榜样,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必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那些他亲手搭建的交流平台,那些他用心守护的文化遗产,那些他毕生追求的文化事业,都将成为蒋氏族人继续前行的力量源泉。

今后,当我们再次走进蒋氏文化园,看着先生亲手栽种的松柏已枝繁叶茂,看着文化墙上那些由他审定的文字熠熠生辉,看着宗亲们往来不绝的身影,再次翻看《中华蒋氏统谱》,仿佛还能看到先生忙碌的身影,听到他温和的叮嘱声。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蒋氏文化传承的道路;他更像一棵大树,用浓密的枝叶为蒋氏宗亲遮风挡雨。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平凡而坚定的行动,诠释了何为“恪尽职守”,何为“无私奉献”;他的品格,如美玉般温润,如青松般挺拔,赢得了全体蒋氏宗亲的敬仰与爱戴。

秋风萧瑟,哀思绵长。蒋锦棠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每一位蒋氏族人的心中,他的功绩将载入史册。愿先生一路走好,魂归祖地,与先祖的英灵相伴;愿其家属节哀顺变,保重身体,继续传承先生的优良家风。

在今后岁月里,每当我们在祖庙前焚香祭拜,每当我们翻阅《中华蒋氏故事》的篇章,每当我们看到蒋氏宗亲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的场景,都会想起蒋锦棠先生——那位为家族事业倾尽毕生心血的长者,那位用生命诠释宗族情怀的守护者。他的名字,将与蒋氏文化同在;他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蒋氏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蒋氏家族的繁荣昌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蒋燕记敬上)。


附录一:蒋锦棠生平事迹介绍

蒋锦棠,(1947 年农历 6 月 2 日~2025年8月28日),湖北省天门市净台乡人。改革开放后弃农经商,2000 年在武汉创建湖北鑫鹰贸易有限公司和湖北中拓投资有限公司,2002 年收购武汉华厦酒店,2007 年与汉江集团联合成立武汉恒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2006 年起参加蒋氏宗亲的各项重大活动,2013 年策划筹建蒋氏祖庙和蒋氏文化园,为两项大型工程建设募捐 700 余万元,自己带头捐资 990000 元。2014 年祖庙主体工程完工,为蒋氏族人寻根问祖和祭祀活动搭建了平台,被蒋氏宗亲联谊会推选为名誉会长。2018 年被河南淮滨县委统战部任命为蒋氏文化交流委员会会长。同年 10 月 9 日组建河南蒋伯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法定代表人。公司主导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祖庙的配套建设,以及《中华蒋氏统谱》的修编工作。为湖北天门的续谱工作、家乡的修路、资助贫困学子先后捐款近 30 万元。他所倡导的“同根同宗同心,团结包容奋进,爱国爱党奉献,扶危济困共荣”的宗亲工作原则,深受全体宗亲欢迎。


附录二:追悼词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各位宗亲:

群山肃立,江河含悲。今日,我们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齐聚于此,深切悼念蒋伯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蒋氏宗亲总会会长、我们深为敬仰的蒋氏家族杰出代表——蒋锦棠先生。蒋先生生于1947年农历六月初二,于2025年10月19日凌晨4时,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七十有九。他的离去,是中华蒋氏宗亲总会的重大损失,亦是海内外所有蒋氏宗亲与曾沐其恩泽者的共同哀恸。

回望蒋锦棠先生七十余载人生路,是一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史诗。他出生于湖北天门净潭乡一个淳朴的农耕之家,年少时家境坎坷,际遇多舛。然困顿未能磨灭其志,反砺其心。他勤奋好学,于艰难中遍寻典籍,手不释卷,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博闻强识,这为他日后的事业与担当奠定了深厚的根基。从躬耕于乡野的生产队技术员,到改革开放后驰骋商海的弄潮儿;从创建金鑫鹰贸易、中拓投资,到收购华厦酒店、主导恒昇地产,先生以卓越的智慧与胆识,开创了一番不凡的事业。

然而,蒋锦棠先生最为我们感念的,并非其个人商业之成就,而是他功成之后,对宗亲事业毫无保留的奉献。自2006年投身宗亲事务20多年以来,他便将全副身心系于蒋氏家族之传承与发展。2013年,他率先慷慨解囊,捐资七十余万元,亲手奠基祖根地淮滨的蒋氏文化园(蒋氏祖庙),为全球蒋氏族人构筑了寻根问祖的精神家园。因其至诚贡献,先后被推举为总会名誉会长、湖北分会会长,并于2018年众望所归,肩负起中华蒋氏宗亲总会会长之重任。他组建河南蒋伯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法人身份,将宗亲事业推向规范化、持续化的新阶段。据统计,先生为蒋氏祖庙累计捐款逾一百四十万元,为湖北天门修谱及各类公益事业亦捐助五十余万元,特别是晚年主导编纂了《中华蒋氏统谱》,为全球蒋氏搭建了寻根问祖的交流平台,其赤子之心,世人共仰!

蒋锦棠先生担任总会会长期间,胸怀大局,高瞻远瞩。他奔走联络,凝聚四方亲谊;他擘画蓝图,推动会务日新。在其引领下,宗亲总会桥梁纽带作用日益彰显,家族向心力空前增强。尤其令人动容的是,直至生命最后的时光,他仍心系总会工作,在病榻之上批阅文件,为《中华蒋氏故事》的编纂呕心沥血,真正做到了为宗族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一生恪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祖训,待人至诚,宽厚仁爱。无论亲疏长幼,皆能感受其发自心底的温暖与关怀。他处事公允,顾全大局,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与爱戴,为家族子弟树立了光辉的楷模。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蒋氏家族勤劳智慧、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美德。

如今,蒋锦棠先生溘然长逝,音容笑貌犹在眼前,谆谆教诲犹在耳畔。他的离去,使我们痛失一位可敬的领袖、一位慈祥的长者、一位真挚的友人。天地同悲,宗亲共泣。

往者已矣,来者可追。我们深切悼念蒋锦棠先生,就是要学习他热心宗族、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继承他团结友爱、服务亲宗的未竟事业;发扬他正直善良、乐观坚韧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精诚团结,携手并进,共同维护与发展蒋氏家族的繁荣与荣耀,以此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蒋锦棠先生,您的高尚品格与卓越贡献,将如青山永在,与日月同辉,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前行!

蒋锦棠先生您在九泉安息吧!

中华蒋氏宗亲总会 敬挽

公元2025年10月21日


编辑于2025-10-22 21:53:16
已有0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
关于作者
About Writer
实名
陕西省 - 商洛市
扎根生活 翱翔诗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