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作者:行德学派李向东

摘要: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此句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不仅是该章的起首之论,更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伦理总纲。它以一种极具张力的悖论式言说,揭示了道家对世俗道德体系的深刻批判与超越性追求。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上德不德”这一核心命题的哲学意涵,从其文本语境、哲学基础、实践维度及历史影响等多个层面展开论述。文章认为,“上德不德”并非否定道德本身,而是通过对“德”的层级划分,解构了以“仁义礼智”为表征的、形式化的、功利化的世俗道德,进而指向一种与“道”合一、自然无为、超越善恶分别的“玄德”。这一思想不仅构成了道家伦理学的基石,也为后世中国哲学的价值重估与精神超越提供了不竭的源泉。IMG_9265.jpeg

引言:

在人类思想史上,鲜有命题能如“上德不德”般,以如此简洁而尖锐的形式,对既有的道德观念发起根本性的挑战。它像一柄哲学利刃,直指伦理实践中的内在悖论:当人们刻意追求并标榜道德时,道德本身是否已然异化?老子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在两千五百年前便提出了这一关乎伦理本质的终极追问。

通常意义上的“德”,指涉的是美好的品行、规范与准则,是社会得以维系的价值基石。然而,老子却石破天惊地将“德”区分为“上德”与“下德”,并断言唯有那“不德”之“德”方为“上德”,而那紧守不失、孜孜以求的“德”反是“无德”。这种颠覆性的论断,绝非哗众取宠的诡辩,而是根植于其以“道”为核心的宇宙观与人生论。要理解“上德不德”,必须将其置于《道德经》“道法自然”的宏大思想背景之下,视其为“道”在人类社会与个体生命中的具体呈显。本文即试图穿越这一悖论的表层,探寻其背后所蕴含的关于存在、价值与行为的深邃智慧,并阐释其对当代社会与个体生命的可能启示。

一、 文本解析与语境探微:“德”的层级与沦丧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的完整表述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1. “德”的谱系学考察:

   老子在此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德”之谱系,其等级自上而下依次为:上德 → 下德(内含仁、义、礼)。这是一个从“自然”滑向“人为”,从“无为”堕入“有为”,从“质朴”趋于“文饰”的退化过程。

   上德:是最高层次的德,其核心特征是“不德”与“无为而无以为”。所谓“不德”,意指不自恃有德,不将德作为一种标签或资本,其行为完全发乎自然本性,与道合一,故虽“有德”而自视“无德”。

   下德:是次一等的德,其核心特征是“不失德”与“为之而有以为”。它刻意地、有目的地持守某种道德规范,其行为带有明确的功利动机和自我意识。正因为这种“不失”的执着,使得道德行为本身丧失了其纯粹性与自然性,故而本质上是“无德”。

   仁、义、礼:在老子看来,这是“下德”进一步具体化和衰败的产物。“仁”是有所亲疏的博爱,虽“无以为”(非完全出于私心),但已是“为之”(有意为之);“义”则是基于是非判断的应然之举,是“有以为”的;“礼”则是最为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当它得不到回应时,便只能“攘臂而扔之”——强行拉扯,强迫就范,标志着人际关系的彻底虚伪与僵化,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2. “不德”的辩证内涵:

   “上德不德”中的“不”字,是理解此命题的关键。此“不”并非简单的否定或缺乏,而是一种超越性的“无”(Non-being)。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不居德:不把持德相,不自我标榜。《道德经》第二章言“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上德者正是如此,其德行如天地化育万物,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不执德:不将某种固定的道德规范视为绝对真理,不陷入善恶对立的二元思维陷阱。因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一旦执着于“善”,便同时创造了“恶”的对立面。

   非形式化之德:超越了具体德目(如仁、义、礼、智)的形式束缚,其行为是随顺道体、因时制宜的流动与创造,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因此,“上德不德”并非鼓吹不道德或反道德,而是倡导一种比世俗道德更高、更本源、更真实的道德形态——一种源于道体本身的、自然而然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行为。

二、 哲学根基:“道”与“德”的内在统一

“德”在道家哲学中,与“道”构成了一对核心范畴。欲明“上德”之真义,必先厘清“道”与“德”之关系。

1. “道”为本体,“德”为功用: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本体与运行法则。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超越感官与名相的“无”。而“德”则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呈现与功用。《管子·心术上》云:“德者,道之舍。” “德者,得也。” 万物得“道”之一部分而成为自身,这个“得”于身者,即是“德”。因此,人之“德”,即是人所得于“道”的内在禀赋与本性。

2.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真正的“大德”(孔德)其样貌完全是跟随“道”而变化的。这意味着:

   上德源于道的无为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的运作是自然的、非干预的、无目的的,却成就了万物。上德之人效法于此,故能“无为而无不为”,其行为不刻意、不造作,却能达到最佳的伦理效果。

   上德效法道的自然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自然”即“自己如此”,是本然、天然的状态。上德即是人之自然本性的流露,不待外在规范之强制,所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上德体现道的超越性:道超越了一切对立与分别。因此,上德也超越了世俗的善恶、美丑、是非之辩。它不站在“善”的一边去反对“恶”,而是从更本源的“道”的视角,包容、调和乃至超越这种对立。这正是“上德不德”的深层哲学依据——它已不固着于“德”与“不德”的分别相中。

3. “玄德”:上德的别称:

   《道德经》第十章提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是深奥玄远之德,其特征与“上德”完全一致:创造、养育万物却不占有,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引导万物却不主宰。这是一种彻底消解了自我中心与占有欲的、与道同体的至高德性。

三、 对世俗道德的批判:形式、功利与异化

“上德不德”的命题,内含着对儒家为代表的世俗道德体系的尖锐批判。老子并非反对仁、义、礼所指向的美好价值本身,而是警惕这些价值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异化。

1. 对形式主义道德的批判:

   当道德演变为一套精细繁复的礼仪规范(“礼”)时,人们往往专注于外在形式的遵守,而忽略了内在真实情感的培养。老子斥之为“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形式主义的道德催生了伪善,人们“服文彩,带利剑,财货有余”(《道德经》第五十三章),表面上道貌岸然,内里却可能充满了算计与贪婪。这种徒具其表的“德”,正是“下德”的典型表现。

2. 对功利主义动机的批判: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其中的“有以为”即指明了其行为带有明确的功利目的。行善是为了博取名声、获得回报、满足道德优越感,或是避免社会的谴责。这种将道德工具化的行为,使得道德本身不再是目的,而沦为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孔子亦言“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那种看似忠厚实则同流合污的“老好人”,正是这种功利化道德的产物。老子的批判更为彻底,他揭示了任何带有“为之”心态的道德行为,都已偏离了德的纯粹性。

3. 对道德异化的揭示:

   道德的异化,在于它从人的内在自然流露,转变为一种外在的、压迫性的社会规范。当“仁义”成为口号和标准,它不仅不能增进社会的和谐,反而会制造出新的分裂和虚伪。人们为了符合“仁人”的标准而刻意表现,为了践行“义举”而勉强行事,这本身就是对生命自然状态的戕害。更有甚者,统治者可以利用“道德”作为统治工具,以“圣贤”之名行专制之实。老子对此抱有深刻的警觉,故云“绝仁弃义,民复孝慈”(《道德经》第十九章),意在打破这种异化的道德桎梏,使人回归其本真的孝慈天性。

四、 上德的实践维度:圣人人格与无为而治

“上德不德”并非一个空洞的理论,它指向一种具体的人格理想与政治实践。

1. 圣人人格:我愚人之心也哉!

   具备“上德”的圣人,在世人眼中往往是“不德”的,甚至是“昏昏”、“闷闷”的。因为:

   浑朴若愚:圣人“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道德经》第二十章),他超越了智巧分别,回归到一种浑然天真的状态。他不彰显自己的智慧与德行,故能“光而不耀”。

   和光同尘:“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他有棱角却不伤人,清澈却不刺眼,正直却不放肆,光明却不炫耀。他与万物和谐共存,不标新立异,不立道德牌坊。

   宽容谦下:“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圣人深知刚强、荣耀,却安守于柔静、卑下。这种“不德”之态,正是其含藏深厚、生机无限的体现。

2. 无为而治: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在政治层面,“上德”体现为统治者的“无为而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过分标榜贤才,以避免百姓争名夺利。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珍爱稀有之物,以使百姓不生盗心。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抛弃所谓的圣明与智巧,人民反而能获得百倍的利益。

     统治者效法“道”的无为,不将自己的意志和道德标准强加于民,不扰民,不虐民,让万物和百姓按照其自然本性生发运作。如此,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最终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却感觉不到统治者的作为,认为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这便是“上德不德”在政治哲学上的最高体现——一种“看不见的统治”,其德业如此宏大,却了无痕迹。

五、 历史回响与当代启示

“上德不德”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哲学、政治与文化艺术。

1. 对后世哲学的影响:

   庄子:将这一思想推向极致,提出“至仁无亲”、“大仁不仁”,并通过“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等寓言,生动展现了超越技术规范、与道冥合的艺术化人生境界,对儒家的道德主义进行了更为激烈的抨击。

   魏晋玄学:王弼在注解《老子》时,极大地发挥了“崇本息末”的思想,认为“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唯有把握住“无”(道、上德)这个根本,才能真正确立“有”(仁、义、礼)这些枝节。这为“上德不德”提供了精密的形而上学论证。

   禅宗: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与“上德不德”的精神气质高度契合。它同样强调超越形式、规矩,追求一种本心自性的自然流露。

2.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在价值多元、道德话语日益复杂的今天,“上德不德”的智慧愈发显得珍贵。

   对道德表演与网络暴力的反思:在社交媒体时代,道德常常成为一种表演和武器。“上德不德”提醒我们,应警惕那种以道德之名行审判之实的“下德”行为,回归对行为动机纯粹性与真实性的审视。

   对制度设计与领导艺术的启示:最好的制度与管理,不是事无巨细的管控与说教,而是创造一个能够激发个体内在潜能与创造力的环境,让组织成员“自化”、“自正”。这便是“无为而治”的现代应用。

   对个体生命境界的提升: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安顿身心的高远境界。在充满竞争与焦虑的社会中,学习“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智慧,放下对成功、美德等外在标签的执着,回归生命的自然与从容,或许能获得更为本质的快乐与自由。

   对生态伦理的贡献:“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思想,正是当代生态哲学所倡导的:人类不应以主宰者自居,而应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承担起看护者的责任,以无为、不干预的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

结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一充满辩证色彩的命题,是老子哲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它通过对“德”的层级辨析,完成了一次深刻的伦理学前所未有的价值重估。它告诉我们,最高的德性恰恰在于不自我标榜为德;最伟大的作为恰恰在于不妄自作为;最深刻的仁爱恰恰超越了亲疏分别。

这一思想根植于“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以“道”与“德”的内在统一为哲学基石。它批判了世俗道德在形式化、功利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异化,并为我们勾勒出一种“浑朴谦下”的圣人人格与“功成弗居”的无为政治理想。从庄子到魏晋玄学,再到禅宗,其精神血脉绵延不绝,不断滋养着中国哲学的灵魂。

在当今这个亟需价值奠基与精神超越的时代,重温“上德不德”的古老智慧,绝非复古怀旧,而是寻求一种深刻的启示。它呼唤我们超越表象的、功利的、充满分别心的道德判断,回归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然与本真,在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中,安顿个体生命,构建社会和谐,实现人与万物一体的“玄同”境界。这,或许正是《道德经》历经两千五百年而智慧之光不减的永恒魅力所在。

编辑于2025-11-05 09:43:49
已有0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