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课堂
姚三余 23小时前 小说
5 1 0

最后的课堂

 

铃声刺破了凤凰坳中学清晨的寂静,却刺不破教室里凝固的懈怠。

初二(3)班的语文课上,后排几个男生早已趴成一排,枕着崭新的课本沉入梦乡。中间几排的学生眼神飘忽,手指在桌洞里偷偷划着手机屏幕。只有前排零星几个学生抬着头,但眼神里也没有光亮,只是习惯性地望向讲台。

李建国握着粉笔的手微微发抖,他刚刚讲解了《岳阳楼记》里的名句,问大家“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什么意思,下面只有一个细若蚊吟的声音回答:“就是为别人担忧。”

“不只是为别人,是为国家,为天下。”他试图解释,却在学生们茫然的眼神中失去了声音。

这所深山里的乡镇中学,正缓慢地沉入一种集体性的倦怠。学生不知道来学校干什么,老师不知道教书为了什么。教学楼新刷的白色墙壁上,还挂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红色横幅,边角已经卷起,在风中啪嗒啪嗒地响,像一句无人理睬的嘲讽。

李建国今年五十五,在这所学校站了三十三年讲台。他亲眼目睹着变化的发生——十年前,这里的孩子们眼里有光,他们相信读书能带他们走出大山;如今,那光芒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年龄不符的麻木。

“老师,读这些有什么用呢?”上周,班上最调皮的王小磊直接在全班面前问他,“我表哥初中毕业就去城里打工,现在一个月挣五千多。大学生出来,不也一样找工作难吗?”

李建国竟一时语塞。

那天放学后,他独自在办公室坐了很久,窗外是连绵的群山,夕阳一点点沉入山脊。他突然想起自己年轻时,正是凭着读书,从一个更偏远的山村考进师范,最终成为村里第一个吃公家饭的人。那时的书本,是沉甸甸的希望,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钥匙。而现在,这把钥匙似乎生锈了。

第二天,他做了一个决定。

“把语文书收起来。”他站在讲台前,对全班说。

稀稀拉拉的动静。

“今天我们不讲课,讲故事。”

几个趴着的学生抬起了头。

“讲什么故事?”王小磊斜着身子问。

“讲我的故事。”李建国说。

他开始讲述三十三年前,一个山村少年如何借着煤油灯的微光读书,如何步行二十里山路去学校,如何在寒冬里把手指冻僵仍坚持写字。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连后排一直睡觉的赵小梅也睁开了眼睛。

“老师,那你为什么还要回来教书?”一个女生轻声问,“你不是已经走出大山了吗?”

李建国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因为我答应过我的老师,我会回来。”

故事课成了初二(3)班每天的期待。李建国讲历史人物的传奇,讲远方城市的风光,讲科技的奇迹,也讲人生的选择。他开始在故事中悄悄融入课本里的知识——讲岳阳楼记时,他描述了范仲淹为何能在困境中仍心怀天下;讲杜甫诗歌时,他讲述了何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

学生们发现,这个头发花白的老师肚子里有讲不完的故事。他不仅讲故事,还开始带他们去山野间上课,在溪水边讲《小石潭记》,在油菜花田里讲自然之道。

变化悄然发生。王小磊开始主动查字典,赵小梅的作文里有了更多山外的世界。

然而,期中考试的成绩下来,初二(3)班的语文平均分仍是年级垫底。

“李老师,你这样上课,成绩上不去啊。”校长找他谈话,“家长只看分数,上面只看成绩单。”

李建国沉默地点点头。

第二天,他带着一本厚厚的相册走进教室。

“这是我教过的学生。”他一页页翻给孩子们看——有已经成为医生的山区女孩,有在城市里做工程师的男孩,有回乡创业开民宿的年轻人,也有像他一样站在讲台上的教师。

“他们当年也问过我一样的问题:读书有什么用?”李建国说,“我现在告诉你们:读书不是为了离开大山,而是为了有能力回馈大山。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帮助家乡摆脱贫困。”

教室里静得能听见窗外鸟鸣。

“下个月,我就要退休了。”他突然说。

一阵骚动。学生们面面相觑,他们从未想过这个每天精神抖擞的老师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

“在离开之前,我想带你们做一件事。”李建国说,“一件能让你们明白,为什么要读书的事。”

他的计划简单而宏大:带领全班同学,为凤凰坳村建立一个“数字档案”——记录村庄的历史,采访老人,收集即将失传的技艺和歌谣,测绘村落的布局,分析土壤和作物,最后建立一个网站,把这一切放上去。

“我们要让外面的人了解凤凰坳,也要让凤凰坳的人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

起初,学生们茫然无措。但随着工作的展开,他们发现过去几个月在故事课上学到的东西,竟然全都有了用武之地——需要文笔来记录故事,需要逻辑来整理资料,需要地理知识来测绘地图,需要历史眼光来理解传统。

王小磊在采访村里最年长的老人时,第一次听说凤凰坳曾经有一座千年古寺,僧人们曾在后山种植一片珍贵的茶树。他拉着几个同学,花了两天时间在荒山中寻找,终于找到了残存的几十棵古茶树。

赵小梅则发现村里的妇女几乎人人会绣一种独特的花鸟图案,但这种技艺正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而渐渐消失。她组织了一个小组,跟妇女们学习,详细记录每一种针法。

两个月后,凤凰坳数字档案馆初步建成。令所有人意外的是,王小磊发现的古茶树照片被一位茶叶专家看到,专程前来考察,确认这是稀有的古树品种,其茶叶价值不菲。赵小梅记录的刺绣图案被一家设计公司看中,表示愿意合作开发文创产品。

曾经寂静的山村忽然有了新的希望。

李建国退休前的最后一课,教室里坐满了人,不仅有学生,还有闻讯而来的村民。

他站在讲台上,背后是学生们制作的数字档案馆的投影。

“最后一课,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我们读书,不是为了逃离什么,而是为了改变什么。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未来,更是为了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能有更好的未来。”

掌声如雷。

下课铃响起,李建国缓缓合上教案。学生们却一动不动,没有人起身。

王小磊突然站了起来,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册子。

“老师,我们也有东西要送给您。”

那是一个手工装订的册子,封面上工整地写着《我们的凤凰坳》。翻开内页,是每一个学生为村庄写下的文章,绘制的图画,拍摄的照片。最后一页,是所有学生的签名和一句话:

“谢谢您,老师。我们终于知道为什么要读书了。”

李建国接过册子,手指微微颤抖。他抬起头,看着教室里那一张张曾经麻木如今却闪着光芒的脸庞,眼眶湿润了。

他忽然明白,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这些孩子,这些曾经不知道为何学习的孩子,如今眼中重新有了光。他们将会是改变凤凰坳的人,将会是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的人。

窗外,群山静默,夕阳如火,映照着教室内外每一个人的脸庞。

编辑于2025-11-12 08:28:28
已有1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
关于作者
About Writer
实名
安徽省 - 滁州市
诚实工作,踏实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