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粤雄关赋》
文/沈溪兴
维闽之南,粤之东,有城诏安,号曰福建南大门。肇基于嘉靖,溯源乎洪荒,控海峡而襟粤壤,连台岛而接三江。观其形也,山海相拥,陆疆百里锁闽粤;察其势也,水陆并畅,长滩八里枕沧溟。台胞百万,根系此土,血脉同源,共饮一泓;侨胞万千,情牵桑梓,晨昏相望,心照两明。
当改革潮涌,此乃海西之砥柱,粤东之枢纽。国道连星斗,港泊通五洲。园区棋布,金都科创,临港宏图;物流辐辏,承珠三角洲之产业,接港台之资输。更欲兴海洋生物科技园,锦八闽特色,为创经济发展立新功。
若夫气候之宜,誉“闽南大温室”,评“中国天然氧吧”。南亚热带风,拂四季如春;台湾海峡浪,润万物萌新。常年恒温宜人,霜期不及旬辰,雨沛一千五百,日照常满窗楹。地势西北高,东南倾,山有百十七万亩之葱茏,田有卅二万亩之膏腴,遍地富硒。海疆二百七十三平方公里,滩涂四万,浅海十一,可供开发者八万余亩。故农渔并茂,五谷丰登,果蔬盈园,鱼虾满舱,水产半壁,富甲一方,无愧“富硒之都,长寿之乡” “青梅之乡”人类宜居地诸谓称 。
交通之利,甲于边壤。沈海高速各型车辆途经驰过,厦深货客铁骑沿轨飞跃,国道三二四,经纬织成网。说闽话,带台腔;语通潮汕,俗近粤乡,姻亲相结,情谊绵长。闽粤警民,协手共防,保境安民,固若金汤,促经济之腾飞,护边界之安康。政策落地,民生康庄。整违章,疏沟洫,拓道路,美城乡;扶农桑,绿山冈,兴水利,固堤防。重就业,培技能,科技转化结硕果,乌龙茶香飘远方。医保覆盖,平安授奖,信访办结九成六,无复上京累奔。体制改革理顺,医疗保健完善。垃圾污水处理,饮水源洁如琼浆。应急预案周详,演练常备不慌。新城规划日臻,道路桥梁次第昌。教育常督导,农医条件好,合作医疗普惠,家园清洁上榜。曾首开海域使用权出让,书全国先章。
昔日军演海湾,今成深水良港。岸线十二里,可泊五千吨以上,一十九泊位,五万吨者十有四,筹划年吞吐量三千四百七十万,气势轩昂。梅岭半岛,平潭同光,曾是军演胜地,东海四号、成功五号、东海五号,三军联演,声震海疆,故为全军渡海训练基地,台海风云之晴雨表,世人瞩目之焦点场。一九七八,台轮停泊点初设;一九八四,港澳货轮始通航。亚湖水库,容量三千八百六十万,一级水质,百姓饮水护源头。
革命圣地,红色光芒。乌山根据地,连绵四十五里,峰峦巍峨,曾是闽粤特委、闽南地委之殿堂。旅游胜景,四时皆赏:乌山红旅,忆峥嵘岁月;生态畅游,揽自然风光;梅岭朝圣,观沧海浩茫;书画古城,品翰墨芬芳。九侯山入《名胜辞典》,乌山森林公园国家级,梅岭摩崖石刻,明清石牌坊,古韵悠悠,东海明珠,名不虚扬。
更有郑成功之足迹,遍履斯乡。顺治六年,屯兵汾水关;七年,施郎招万礼来降;八年,黄廷巡视,成功率廿将捐资建长林寺;十二年,挥师闽东;十七年,驻军悬钟城,为收复台湾筹谋忙。英雄遗踪处处,历史丰碑煌煌。
书画之乡,文脉久长。丹诏大地,代有才人出,艺苑绽芬芳。盲人沈冰山,以心为目,绘荷莲之清逸,感动神州,激励后学;林林书坛泰斗,耀初国画巨匠,福文、柔坚,皆一时之俊良;后起之秀林列,赴各地发展,锋芒毫不逊色,有续文脉之绵,有拓百业成绩。
文化交融,兼容并蓄。土著古韵,受中原文化南下而滋育;漳潮之间,闽粤风情交汇而独树。宋代陈景肃、吴大成,渐山结庐讲学,诗著传世;明代叶亹、沈鈇、吴朴,著述宏富,起津书画独步。清代沈锦洲创诏安画派,谢浣湘诗词名姝。潮剧、汉剧争艳,民歌民乐悦耳,灯谜铁线木偶,民间文艺兴盛。民国时段,新学渐兴,藏书报刊,电影话剧,蔚然成风。新中国立,文化再昌,书苑馆站相继设,广电事业旺,书画创作盛,典籍整理忙。获得“中国书画艺术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标冠名殊荣。
节会频频,声名远扬。闽粤边界研讨会、招商会,闽南潮汕文化比较,海峡两岸青梅节暨书画艺术节,岁岁登场,促交流,兴工商。观梅亭、梅花山庄、玉峰茶庄,绿香阁里品茗芳,青梅酒醇,荔枝蜜甜,西瓜甘爽,龙眼盈筐,引游人纷至,乐而忘返,沉醉不知归乡。乌山九百里原生态,金溪漂流,万亩梅林,紫梅山庄,宫口湾、赤石湾、田厝港,礁岩嶙峋,海生物繁,皆是天然画廊。两岸书画交流久,祖籍地、闽南客家文化,姓氏族谱,一脉相承,共谱华章,促台海属归。
山宝雷村,一斑窥全。康熙年间建村,沈氏雍穆祖开基。三世将军,四世大夫,父子科第,文魁辈出,圣旨牌匾,荣耀门楣。震山祖祠、大夫第、叶太恭人祠,建筑精美,文物生辉。清朝中后期,四举人,卅二秀才,世所稀见;乾隆圣旨存民间,嘉庆女子祠堂立,破礼教之桎梏,显至孝之心扉。革命年代,六十健儿参军,十二烈士捐躯,英名永垂。再说村落,土楼叠层,建筑独特,保存完好,如深宫掠奇,供世人共赏光辉。此乃南大门之缩影,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微。
雄关漫道,风光无限,历史悠久,现代璀璨。言有尽而意无穷,百闻不如一见。待到来年春光暖,诚邀四海宾朋,携亲带友,到此游记,领略山海风情,品赏丹诏人文大观!
文本来源--
《沈溪兴闲情偶记集》旧稿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