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
登录
注册
首页
认证诗人作家
诗坛新闻
格律诗词
新体诗歌
古体诗
散曲辞赋
散文论文
书画
小说
影视剧本
非遗文化
新书发布
六大诗派
名家风采
诗词名句
诗文投稿
《酉阳赋》王本海著
思路(王本海)
3天前
散曲辞赋
25
0
1
《酉阳赋》
□王本海
巴渝东南,武陵腹心,有县酉阳,璀璨夺目。位扼渝鄂湘黔,四省通衢;区位独特,道贯八方。幅员五千余方里,山川磅礴,气象峥嵘。
酉阳之史,源远流长。秦隶黔中,汉置酉阳,县治绵亘两千余祀。南宋升州,州府风华八百春秋;土司承祚六百余载,底蕴弥深。土家文脉,渊远流长。摆手舞韵,翩跹若飞,尽显民族精魄;酉阳民歌,清越绕梁;古歌阳戏,薪传千载。国家级非遗,四璧辉耀;市级名录,廿八芳菲。文物胜迹,星罗棋布,百一十七处,默诉沧桑。土家织锦,斑斓夺目;酉州苗绣,巧夺天工;酉阳茶油,馥郁凝脂;花田贡米,珠玉盈仓;麻旺鸭肥,酉州乌羊壮,皆一方嘉珍。
红色酉阳,热血镌铭。龙潭毓秀,世炎故里,革命星火,燎原斯地。南腰界上,红二六军旌旗会师,长征首聚,勋业昭彰。革命遗踪,历历可辨;世炎故居,仰止高风;南腰界司令部旧址,永志勋烈。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碧血丹心,永耀汗青。
生态酉阳,恍若仙寰。林海浩渺,覆被六成有五,冠绝渝州。千年金丝楠木群,擎天立地于两罾乡内口村,寰宇称奇。气爽天清,城区六载居全市翘楚,“天然氧吧”,实至名归。水泽丰沛,人均五千余方,倍于国均二点六成。“世界青蒿之都”,植萃双冠寰球。旅游资源,丰赡多姿。桃花源,俨然世外,幽谧祥和;龚滩古镇,千年遗韵,古意盎然;龙潭古镇,史迹斑驳,人杰地灵;叠石花谷,奇石峥嵘,诡谲迷离;松鼠乐园,童趣横生;酉水河清波潋滟;花田梯田,叠翠连云;神龟峡,幽壑通玄;楠木湾,朴茂天趣;南腰界,赤帜永扬。五A景区一,四A景区九,森林公园二,湿地公园二,旅游度假区一,游人络绎如云。
今日酉阳,骏业日新。综合交通,枢纽初具,铁轨通衢,高速织网,龚滩、万木津渡,舟车畅达。经济腾骧,百业并兴,农业特优,工业勃兴,文旅交融,异彩纷呈。
美哉酉阳!古韵今风交响,文华生态同辉。愿尔前程,若朝暾之升,蓬勃发展,光华愈炽,辉耀千秋!
咏曰:
武陵深处藏明珠,四省通衢地势殊。
千载土司留古韵,百年英烈绘宏图。
桃花源里烟霞绕,龚镇滩边岁月徂。
最是巴歌吟未歇,清风伴我醉归途。
赋颂酉阳 •文脉千秋
——论《酉阳赋》的文学价值与地域文化意义
文艺评论员/王汐雯
在浩如烟海的当代地域文学作品中,当我品读到中国当代诗人、音乐创作人、词赋大家、考古与调研家族文化研究员、优秀文化工作者王本海先生的《酉阳赋》时,赋文中却以其磅礴的气势、典雅的语言、深邃的内涵和精巧的构思,卓然独立,成为一曲献给巴渝大地、武陵明珠酉阳的壮美颂歌。它不仅是一篇介绍地方风物的文章,更是一件承载着厚重历史、璀璨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文学瑰宝,其价值与地位值得深入探讨。
一、 骈赋华章,承古开今的文体典范
《酉阳赋》深得古典“赋”体精髓。它继承了汉赋铺陈扬厉、体物写志的传统,以精炼的四六骈俪句式为主干,间以灵活变化,营造出铿锵顿挫、朗朗上口的韵律美感。如“位扼渝鄂湘黔,四省通衢;区位独特,道贯八方”,“摆手舞韵,翩跹若飞,尽显民族精魄;酉阳民歌,清越绕梁”等句,对仗工稳,意象生动,音韵和谐,读来如金声玉振,充分展现了汉语的声韵之美与形式之妙。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并非泥古不化。在坚守赋体核心美学特征的同时,巧妙融入了现代语汇和精准数据(如“覆被六成有五”、“人均五千余方”、“五A景区一”等),使古典文体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完美实现了“古韵今风交响”。这种对传统文体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当代地域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二、 包罗万象,地域文化的立体画卷《酉阳赋》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以文学的笔触,为酉阳绘制了一幅包罗万象、层次丰富的立体文化长卷。
1. 历史纵深,源远流长:从“秦隶黔中,汉置酉阳”到“南宋升州”、“土司承祚”,寥寥数语勾勒出两千余载的建县史与八百年的州府风华,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文物胜迹,星罗棋布…默诉沧桑”,更是将历史具象化,引人遐思。
2. 文化璀璨,民族瑰宝:*赋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酉阳作为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的独特文化魅力。摆手舞的“翩跹若飞”,民歌的“清越绕梁”,古歌阳戏的“薪传千载”,织锦苗绣的“斑斓夺目”、“巧夺天工”,以及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的“四璧辉耀”、“廿八芳菲”,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民族文化图景。
3. 红色基因,热血镌铭: “红色酉阳”一节,笔力千钧。以“龙潭毓秀,世炎故里”点明革命火种之源,以“南腰界上…旌旗会师,长征首聚”凸显历史性时刻,再以“革命遗踪…仰止高风…永志勋烈”升华对先烈的缅怀与对精神的传承。“碧血丹心,永耀汗青”的结语,充满了崇高的敬意和历史的回响。
4. 生态仙境,得天独厚:*赋文以“恍若仙寰”总领,从浩瀚林海(“冠绝渝州”)、千年楠木(“寰宇称奇”)、优质空气(“天然氧吧”)、丰沛水源(“倍于国均”)到“世界青蒿之都”的产业优势,系统展示了酉阳无与伦比的生态禀赋。对桃花源、龚滩、龙潭、叠石花谷等众多景点的描绘,更是如诗如画,引人入胜,堪称一部纸上的旅游指南。
5. 时代新貌,骏业日新:*结尾部分聚焦当代发展,“枢纽初具”、“铁轨通衢”、“高速织网”、“百业并兴”、“文旅交融”等词句,生动勾勒出酉阳交通畅达、经济腾飞、产业兴旺的蓬勃景象,与开篇的“璀璨夺目”遥相呼应。
三、 情真意切,时代精神的诗意表达
《酉阳赋》绝非冷冰冰的资料堆砌。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酉阳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由衷的赞叹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美哉酉阳!”的直抒胸臆,“古韵今风交响,文华生态同辉”的精妙概括,“愿尔前程,若朝暾之升…辉耀千秋”的深情祝福,无不饱含真挚情感。这份情感,是对酉阳历史文化的敬畏,是对自然山水的礼赞,是对建设成就的肯定,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它赋予了赋文强大的感染力,使其超越地域限制,唤起读者对祖国壮丽山河与灿烂文化的普遍认同感和自豪感。四、 咏叹点睛,余韵悠长的文学升华
文末的七律咏叹,绝非蛇足,而是画龙点睛之笔。它从赋文的铺陈叙述中跳脱出来,以高度凝练的诗性语言,再次聚焦酉阳的核心意象:“武陵明珠”、“四省通衢”、“千载土司”、“百年英烈”、“桃花源”、“龚滩镇”、“巴歌”、“清风”。尾联“最是巴歌吟未歇,清风伴我醉归途”,意境悠远,余韵绵长,将读者从历史与现实的壮阔画卷中,带入一个充满诗意与留恋的审美空间,极大地提升了整篇作品的艺术境界和感染力。
结语:《酉阳赋》以其卓越的文学性、丰富的文化内涵、真挚的家国情怀和精巧的艺术构思,成功地塑造了酉阳作为“历史名城、文化厚土、红色摇篮、生态桃源、发展热土”的立体形象。它不仅是宣传酉阳、提升其知名度的绝佳文化名片,更是当代地域文学创作中,将古典形式、地域特色、时代精神与个人才情完美融合的典范之作。其价值,不仅在于生动记录了一方水土的辉煌,更在于它以华美的篇章,为源远流长的中华“赋”体文学,在新时代续写了璀璨的一页。它的光华,必将随着酉阳的发展而“愈炽”,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辉耀千秋”。
古韵今辉总相宜
——评《酉阳赋》的文化书写与时代气象
文艺评论员/宁静
当我品读到中国当代著名诗人、音乐创作人、文化学者、词赋大家、考古与调研家族文化研究员、优秀文艺工作者王本海先生的一篇《酉阳赋》,就如同半部酉阳史。当笔墨在巴渝东南的山川间流转,酉阳的千年风华与当代活力便如画卷般铺展。这篇赋作以宏阔的视野、典雅的辞章,既勾勒出地域文化的根脉,又彰显出时代发展的脉动,在历史纵深与现实维度中,为酉阳立起了一座文字的丰碑。
史脉为骨,撑起地域魂魄
赋作的精妙,首在对历史的梳理既系统又凝练。从“秦隶黔中,汉置酉阳”的行政沿革,到“南宋升州,土司承祚”的建制变迁,两千余年的时光被浓缩为精准的时空坐标。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止步于史料堆砌,而是将历史具象化为文化符号:摆手舞的“翩跹若飞”、酉阳民歌的“清越绕梁”,让抽象的岁月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土家织锦的“斑斓”、酉州苗绣的“巧工”,则以物产为媒,让地域特色跃然纸上。这种“大历史”与“小细节”的交织,既显厚重,又见生动。
红色记忆的融入,更让历史叙事有了精神高度。“龙潭毓秀,世炎故里”“南腰界上,红二六军旌旗会师”,寥寥数笔,便将革命火种的燎原之势与先烈的赤子之心镌刻其中。在这里,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基因,让酉阳的“魂”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生态为韵,绘就自然长卷
若说历史是酉阳的骨,生态便是它的韵。赋作以“恍若仙寰”定位酉阳的自然禀赋,并非虚言。“林海浩渺,覆被六成有五”“千年金丝楠木群,寰宇称奇”,用数据与奇观印证“天然氧吧”的实至名归;桃花源的“幽谧祥和”、龚滩古镇的“千年遗韵”、花田梯田的“叠翠连云”,则以诗意笔触勾勒出山水画卷。作者对生态的书写,既有宏观的格局——“水资源丰沛,倍于国均二点六成”,又有微观的点睛——“酉水河清波潋滟”,让“生态酉阳”的形象立体而鲜活。
尤为巧妙的是,生态描写与文旅发展自然勾连。“五A景区一,四A景区九”的罗列,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游人络绎如云”的生动注脚,展现出自然禀赋向发展动能的转化,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在文字中悄然显现。
今昔相映,奏响时代新声
赋作的价值,更在于对“今日酉阳”的书写跳出了歌功颂德的窠臼,以务实笔触展现发展的真实面貌。“铁轨通衢,高速织网”的交通图景,“农业特优,工业勃兴,文旅交融”的产业格局,既呼应了开篇“四省通衢,道贯八方”的区位优势,又展现出传统地域在现代文明中的蜕变。这种书写,没有回避发展的脉络,而是让“骏业日新”有了具体的支撑,使“古韵今风交响”的结尾显得水到渠成。
尾附的七言律诗,堪称画龙点睛之笔。“桃花源里烟霞绕,龚镇滩边岁月徂”,以景结情,与赋文的景观描写形成呼应;“最是巴歌吟未歇”,则将民歌这一文化符号延伸至情感层面,让“醉归途”的眷恋不仅是对风景的迷恋,更是对这片土地文化认同的自然流露。诗与赋的互文,让整体表达既有赋的铺陈之盛,又有诗的凝练之美。
通读全篇,《酉阳赋》的成功不仅在于辞章的典雅——“绵亘两千余祀”“勋业昭彰”等语尽显文言功底,更在于其内核的真诚:它没有刻意拔高,而是以史实为基、以风物为证、以发展为据,让酉阳的美既有“璀璨夺目”的外在,更有“文华生态同辉”的内在。这种书写,既是对地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时代精神的礼赞,恰如酉阳本身,在历史的积淀中愈发厚重,在时代的浪潮中愈发昂扬。
以物为镜
一一论《酉阳赋》中的地域基因解码
文艺评论员/灵川
若将中国当代著名诗人、音乐创作人、文化学者词赋大家、考古与调研家族文化研究员、优秀文艺工作者王本海先生的《酉阳赋》比作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其精妙不仅在于勾勒山川与史迹的宏大叙事,更在于以“物”为线索,串联起地域的生命密码。从自然风物到人文造物,从红色印记到生态馈赠,作者笔下的“物”绝非简单的罗列,而是酉阳地域精神的具象化表达,让这片土地的性格有了可触可感的载体。
风物为媒,自然与人文共生
赋中对“物”的书写,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智慧。“千年金丝楠木群,擎天立地于两罾乡内口村”,不仅是对自然奇观的惊叹,更暗含着土家人对生态的敬畏——这些历经千年风雨的古树,早已超越植物的范畴,成为地域历史的见证者。而“土家织锦,斑斓夺目;酉州苗绣,巧夺天工”,则是人力对自然的回应:以丝线摹仿山川纹理,以色彩再现草木枯荣,让自然之美在指尖流转成文化符号。这种“自然馈赠—人文创造”的闭环,恰是酉阳“生态与文华同辉”的生动注脚。
即便是寻常物产,也被赋予了地域烙印。“花田贡米,珠玉盈仓”,一个“贡”字便牵出农耕文明的荣光;“酉阳茶油,馥郁凝脂”,则以香气为引,勾连起山间劳作的烟火气。这些“物”不再是孤立的特产,而是与土地、与族群共生的生命体,让读者透过文字,仿佛能触摸到酉阳人“靠山吃山,敬山爱山”的生存哲学。
史物为证,从器物看文明演进
历史的厚重,往往藏在具体的“物”中。赋作没有空谈“土司承祚六百余载”,而是以“摆手舞韵,翩跹若飞”“古歌阳戏,薪传千载”为证——舞蹈的姿态、唱腔的腔调,都是土司文化未被书写的“活化石”。国家级非遗与市级名录的数字罗列,背后是无数匠人以“物”为载体的坚守:织锦的经纬里藏着家族记忆,苗绣的针脚中缝着民族密码,这些“物”的传承,正是文明不曾断裂的明证。
红色记忆的书写,同样以“物”为锚点。“世炎故居”“南腰界司令部旧址”,这些具体的建筑空间,让“革命星火”有了附着的实体。相比于抽象的“碧血丹心”,故居的一砖一瓦、旧址的一桌一椅,更能让后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这种“以物载史”的笔法,让宏大的叙事落地生根,也让红色精神有了可追溯的源头。
景物为介,时空交织的当代映照
最妙的是,赋中“物”的时空跨度,恰好映照着酉阳的当代蜕变。“铁轨通衢,高速织网”对比“四省通衢,道贯八方”,昔日的驿路风尘与今日的交通枢纽,在“路”这一意象中完成了古今对话;“世界青蒿之都”的产业名片,与“天然氧吧”的生态禀赋,展现着传统资源在现代语境下的新生。就连旅游景观的罗列——“桃花源”的静谧、“龚滩古镇”的沧桑、“叠石花谷”的奇幻,也都是“物”的当代转译:古老的山水与建筑,在文旅融合中被赋予新的生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尾诗“龚镇滩边岁月徂”中的“滩”,既是地理实景,也是时光的隐喻——江水冲刷滩涂的痕迹,恰如酉阳在“物”的迭代中留下的发展印记。从古树到高铁,从织锦到青蒿,这些“物”的变迁,正是酉阳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生动注脚。
说到底,《酉阳赋》中的“物”,是地域基因的密码本。它们或许沉默,却比任何抒情都更有力地诉说着:酉阳的美,不仅在于“璀璨夺目”的表象,更在于万物与土地、与族群共生共荣的深层逻辑。读懂了这些“物”,便读懂了酉阳之所以为酉阳的根本。
编辑于2025-07-05 16:08:18
已有0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
全部评论
(1)
思路(王本海)
点赞支持佳作欣赏精彩纷呈
2天前
关于作者
About Writer
思路(王本海)
实名
重庆市 - 重庆城区
韵海扬帆•驶向远方!
作品数
0
粉丝数
0
排名
0
查看Ta的主页
Ta的其他作品
Other Works
更多+
《永川赋》作者:王本海著、文艺评论员:王汐雯、宁静
《厦门赋》作者:王本海著、文艺评论员:宁静、王汐雯静
《王本海赋》暨王本海个人简历
《研盘湾赋》
王本海个人简历暨《石宝寨赋》、《万州大瀑布赋》、《小三峡赋》、《三峡赋》等作品展《
首页
作品
发布
诗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