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赋》作者:王本海著、文艺评论员:宁静、王汐雯静

《厦门赋》


作者:王本海著


鹭岛浮溟,闽海雄关;嘉禾孕秀,鹭水溯源。古称嘉禾屿,聚渔樵之烟火;今誉海上园,纳寰宇之风澜。


溯其往也:鼓浪听涛,犹震延平剑啸;南普陀钟,尚萦弘一梵言。胡里山巍,曾铭甲午烽烟之烈;骑楼巷古,仍镌海舶商帆之痕。三坊七巷,藏闽南之古调;八市九衢,续市井之淳欢。迁客停桡,感沧波之浩渺,笔落而潮声入卷;侨胞望月,寄乡思之迢递,舟归而故梦牵魂。


观其今也:长桥饮涧,连两岸之通途;高铁穿云,贯八闽之龙脉。双子摩霄,俯察车川织锦;环岛骋眸,仰观鸥阵书天。自贸区中,集万邦之珍货;软件园里,生千仞之鹏抟。琴岛谐鸣,奏中西合璧之曲;会都璀璨,聚寰宇经纶之贤。百姓同欣,乐居业之安泰;英才共济,绘山海之新篇。


夫岛之奇,在熔古铸今,在合璧兼涵。一湾水载千秋史,满城花簇百代春。昔之烽火,已随汐去;今之昌熙,正共潮生。


嗟呼!襟海带江,气吞南溟;纳新续旧,光耀寰瀛!


咏曰:

鹭岛凌霄接太清,双潮抱月鉴空明。

鼍梁浪篆千秋史,云峤虹飞四野晴。

蕃舸遗风凝古魄,新区伟略拓天程。

何须瀛阙寻仙屿?自在人间画里行。



熔古铸今•气象自雄

——评《厦门赋》及其咏诗的文化意蕴


 文艺评论员/宁静


一座城市的灵魂,往往藏在山水脉络与文脉肌理之中。《厦门赋》与附咏的七言律诗,以笔为刃,剖开鹭岛千年的时光褶皱,既见古之烽烟与诗韵,亦显今之繁华与雄心。其文辞之典雅、对仗之工稳、意境之宏阔,不仅为厦门立起一座文学丰碑,更让这座海滨之城的文化品格跃然纸上。

一、赋作:双线交织,尽展“熔古铸今”之姿

《厦门赋》最动人处,在于以时空为经纬,编织出厦门的立体画卷。开篇“鹭岛浮溟,闽海雄关;嘉禾孕秀,鹭水溯源”,十字短句掷地有声,既点出“雄关”的地理险要,又含“孕秀”的人文灵韵,起笔便定下调子——这不是寻常的山水赋,而是一部浓缩的城市史诗。

“溯其往也”一段,如展开泛黄的史册。“鼓浪听涛,犹震延平剑啸”,郑成功的英雄气透过涛声传来;“南普陀钟,尚萦弘一梵言”,李叔同的禅意随钟声流转。胡里山炮台的“甲午烽烟”与骑楼巷陌的“海舶商帆”,一刚一柔,勾勒出厦门作为“海疆门户”的双重记忆——既有抵御外侮的刚毅,亦有开放通商的包容。而“三坊七巷藏古调”“八市九衢续淳欢”,则将笔触伸向市井,让“渔樵烟火”的温度与“迁客侨胞”的乡愁交织,使历史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可触可感的生活肌理。

“观其今也”一段,又似推开落地窗,满目皆是新时代的光影。“长桥饮涧”“高铁穿云”,写尽交通之畅达;“双子摩霄”“环岛骋眸”,绘出城市之昂扬。自贸区的“万邦珍货”与软件园的“千仞鹏抟”,呼应着厦门从“海舶商帆”到“国际都市”的跨越;“琴岛谐鸣”的中西合璧与“会都璀璨”的寰宇贤达,则是“合璧兼涵”城市精神的当代诠释。尤为难得的是,“百姓同欣”与“英才共济”的对照,让发展的宏大叙事落地为“居业安泰”的民生图景,使“今之繁华”有了坚实的根基。

结尾“嗟呼!襟海带江,气吞南溟;纳新续旧,光耀寰瀛”,以咏叹收束,将城市的地理格局与文化气度推向极致。“熔古铸今”“合璧兼涵”八个字,恰是厦门精神的精准提炼——不恋古守旧,不盲目趋新,而是让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共生共荣。

二、咏诗:格律精严,浓缩“山海新篇”之韵

附咏的七言律诗,是赋作的“诗化注脚”,以精炼语言承续赋中意境,格律与内涵相得益彰。首联“鹭岛凌霄接太清,双潮抱月鉴空明”,以“凌霄”“太清”写岛之高朗,以“双潮抱月”绘水之澄澈,起笔便有“气吞南溟”之势,与赋中“鹭岛浮溟”呼应。

颔联“鼍梁浪篆千秋史,云峤虹飞四野晴”,“鼍梁”(代鼓浪屿)的“浪篆千秋”,承接赋中“鼓浪听涛”的历史感;“云峤虹飞”(写跨海大桥)的“四野晴”,呼应“长桥饮涧”的现代风,古今意象对仗工整,如双桥并架,沟通时空。颈联“蕃舸遗风凝古魄,新区伟略拓天程”,“蕃舸遗风”对应“骑楼商帆”的开放基因,“新区伟略”衔接“自贸区”“软件园”的发展蓝图,与赋中“纳新续旧”之旨一脉相承。

末联“何须瀛阙寻仙屿?自在人间画里行”,以反问收束,既赞厦门之美胜过仙境,又暗合赋中“海上园”的美誉,避免了直白咏赞的浅露,余韵悠长。全诗依律而行,平仄协调,对仗精严,字字皆从赋中意象化出,却又自成意境,堪称“诗与赋”的完美对话。

三、价值:为城市立心,为文脉铸魂

一篇赋、一首诗,之所以动人,在于它们不仅写活了厦门的“形”,更写透了厦门的“神”。从文学价值看,赋作坚守“对仗工稳、音韵和谐”的古典传统,句式长短交错,既有四字句的刚健,又有长句的流转,读来朗朗上口;诗歌则严守七律格律,炼字精准,如“浪篆”“虹飞”“拓天程”,以动词激活意象,尽显锤炼之功。

从文化影响力看,它们为厦门构建了“可感知的文化坐标”。本地人读之,能从“剑啸梵音”中读懂城市的精神基因,从“鹏抟天程”中激发奋进的力量;外来者读之,可透过文字触摸厦门的历史温度与时代脉搏,明白这座城市为何能“纳寰宇之风澜”而不失本真。

更深远的是,作品展现了“如何书写当代城市”的范本——既不回避历史的厚重,也不畏惧时代的变迁,而是让古今在对话中互释,让山水与人文共辉。正如厦门的海,既载得动千年的船帆,也容得下今日的巨轮;这篇赋与诗,也恰如一面明镜,照见过去,映见当下,更照亮未来。

可以说,中国当代著名诗人、音乐创作人、考古与调研及家族文化研究员、优秀文艺工作者王本海先生的《厦门赋》及其咏诗,已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厦门的“文化名片”与“精神图腾”。其价值,正如厦门的山海,既深邃如历史,亦壮阔如未来。


以海为脉•观一城之魂

——论《厦门赋》中“海洋基因”的独特书写

 

文艺评论员/王汐雯


若说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词赋大家、音乐创作人、考古与调研及家族文化研究员、优秀文艺工作者王本海先生的《厦门赋》是一部厦门的“立体史诗”,那么贯穿其间的“海洋基因”,便是这部史诗最鲜明的旋律。不同于寻常山水赋侧重地理形胜或人文掌故,此文以“海”为隐线,串联起城市的历史纵深与时代张力,让“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城市特质跃然纸上,为解读厦门提供了独特的“海洋视角”。

一、海之“史”:从“烽烟”到“商帆”,海是命运的见证者

赋中写古,字字不离“海”的印记。“鼓浪听涛,犹震延平剑啸”,郑成功屯兵鼓浪屿、收复台湾的壮举,因“涛声”而更显悲壮——海是战场,是英雄逐鹿的舞台;“胡里山巍,曾铭甲午烽烟之烈”,炮台的残垣与海浪的拍岸,共同镌刻着近代中国海疆的屈辱与抗争,此时的海,是国门的屏障,是历史的警钟。

而“骑楼巷古,仍镌海舶商帆之痕”“八市九衢,续市井之淳欢”,又展现了海的另一面:它是通商的航道,是文化的纽带。闽南人“下南洋”的帆影,侨胞“舟归而故梦牵魂”的乡愁,都因“海”而有了载体。从“剑啸”到“商帆”,从“烽烟”到“乡愁”,海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厦门历史的“叙事者”——它见证了这座城市在抗争与开放中淬炼出的刚毅与包容。

二、海之“今”:从“通途”到“寰宇”,海是发展的助推者

写今时今日的厦门,“海”的意象化为更宏大的“开放”符号。“长桥饮涧,连两岸之通途”“高铁穿云,贯八闽之龙脉”,桥梁与高铁虽非直接写海,却暗合“向海延伸”的逻辑——海不再是阻隔,而是连接内外的“跳板”;“自贸区中,集万邦之珍货”“会都璀璨,聚寰宇经纶之贤”,则将“海”的开放属性推向极致:从昔日的“海舶商帆”到如今的“万邦珍货”,从“侨胞望月”到“寰宇贤达”,厦门的“海洋基因”已从“地理层面”升华为“国际视野”。

尤为精妙的是“琴岛谐鸣,奏中西合璧之曲”一句。鼓浪屿作为“钢琴之岛”,其音乐文化本就是海洋文明交融的产物——西洋乐器与闽南歌谣在此共生,恰如厦门这座城市,在“海”的滋养下,既守得住“古调”,也容得下“新声”。

三、海之“魂”:从“潮汐”到“永恒”,海是精神的凝练者

赋的结尾“一湾水载千秋史,满城花簇百代春”,将“海”的意义定格为“承载”与“孕育”。“昔之烽火,已随汐去;今之昌熙,正共潮生”,潮汐的涨落喻示着历史的更迭,而厦门的“海洋精神”却如海水般恒常——既有“纳寰宇之风澜”的胸襟,又有“熔古铸今”的智慧;既有“闽海雄关”的刚毅,又有“海上园”的温润。

这种精神,在咏诗“何须瀛阙寻仙屿?自在人间画里行”中得到呼应:厦门的美,不在虚无缥缈的“仙屿”,而在这片由海滋养的“人间乐土”。海赋予它的,不仅是风景的灵秀,更是骨子里的开放、坚韧与包容。

可以说,《厦门赋》最成功的书写,便是抓住了“海”这一厦门的“根与魂”。它让我们明白: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段历史、每一个梦想,都与那片蔚蓝息息相关。这种以“海洋基因”为核心的叙事,既见城市之形,更显城市之魂,为同类城市赋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本。

编辑于2025-07-05 16:09:23
已有0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