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慧光与本具真如》作者:行德学派李向东

刹那慧光与永恒真如:论自性的照见与回归

刹那间一缕金色的慧光如利剑般划破了我无始劫以来的无明,它穿越层层阻隔,照亮了我本自具足的真如自性。它寂照不二,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圆明自在。

这并非寻常的光,它不从东方来,亦非由西至,它没有光源,却照亮了一切。这“划破”,也非真实的动作,而是一种顿然的“显现”,如同云开月现,明月其实本自悬于中天。这缕慧光,是般若的初现,是迷途知返的第一次回眸,是心识在百千辗转后,终于肯停下来,向内瞥见的那一瞬永恒。它所刺穿的,是那厚重如山的“无明之云”;它所照见的,是那从未染污的“本觉之空”。IMG_9525.jpeg

一、无明之云与觉性之空

何谓“无始劫以来的无明”?“无始”意味着它没有一个真实的起点,它并非一个有待追溯的历史事件,而是我们当下每一念迷惑的累积与相续。它如同梦境,在梦中历尽沧桑,醒来方知,一切境相皆无实体,只是心识的妄动。“无明”并非一种实在的黑暗,它仅仅是“明”的暂时缺失,是对于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实相的根本性误解。

这误解,催生了主客、自他的二元对立。一念妄动,觉海生波,于是有了“我”与“我所”。这个虚幻的“我”,为了确认自身的存在,不断地攀缘外境,执取色、声、香、味、触、法,并在其上贴上“善恶”、“得失”、“美丑”的标签。由此,生死轮回的巨轮开始转动。我们在这无尽的流转中,追逐幻乐,逃避幻苦,犹如逐阳焰而求水解,徒劳无功,却深陷其中,不得出离。

这层层阻隔,并非由外界砌成,而是我们内心坚固的执著与习气所构筑的堡垒。贪欲之墙、嗔恨之棘、愚痴之暗、慢心之峰、疑念之雾,层层叠叠,将我们与自性隔绝。我们活在自己编织的故事里,以幻为真,将变幻无常的五蕴身心,执为实有的“我”与“我的”,从而饱受“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之苦。

二、慧光初现:破执的利剑与照体的明灯

然而,真如自性虽被浮云所蔽,其本体却从未损减分毫。它就在那里,如如不动。那一缕金色的慧光,正是我们本具佛性的初次强烈示现。它之所以能如“利剑”般划破无明,正是因为它本就源于那被遮蔽的光明本身。这不是外来的拯救,而是内在的觉醒。

“金色”象征着其尊贵、圆满与不生不灭的特质。这慧光的升起,往往源于善知识的点拨、经典的开示,或是于极度专注的禅定中,心念骤然脱落的那一刻。它首先是一种“破”的力量——破我执,认识到那个斤斤计较、忧悲苦恼的“我”,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象,并无实常之主宰;破法执,认识到一切外境,无论山河大地还是微尘意念,皆缘起性空,如镜中花、水中月,了不可得。

但“破”本身不是目的。慧光更是一种“立”的彰显,是“照”的功能。它“照亮了我本自具足的真如自性”。这“照亮”,并非如手电筒去照亮一个外在的物体,而是如同房间的灯被打开,房间本身的样貌顿时清晰。这“真如自性”,即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平等共有的法身。

它寂照不二。“寂”是它的体性,清净无为,离一切言说分别;“照”是它的妙用,能朗照万法,了了分明。体用一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并非有一个死寂的本体,再有一个能照的功能,二者本是一体两面。

它不来不去。自性周遍法界,不因修行而得,故“不来”;不因迷妄而失,故“不去”。众生在迷,自性未增一分;诸佛证悟,自性未减一毫。我们的一切修行,只是去除遮障,显发本有,而非从外获取一个崭新的东西。

它不生不灭。自性非因缘所生,故无生;既无生,则无灭。它超越了一切生住异灭的有为法相。我们看到的生老病死、成住坏空,都是在自性这片“大圆镜”上所显现的影像,而镜体本身,从未随影像而生灭。

它不垢不净。烦恼罪业不能染污它,故“不垢”;菩提功德不能净化它,故“不净”。如同黄金,落入粪秽,其金性不失;置于王冠,其金性不增。我们的修行,是洗去粪秽,显现金光,而非去改变黄金的本质。

它不增不减。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弥勒菩萨的慈心悲愿,未令自性增加一分;地狱众生的炽燃苦痛,亦未令自性减少一毫。它是绝对的平等,是万法最终的依托。

三、圆明自在:在生活中保任与起用

当慧光乍现,窥见这“圆明自在”的本地风光后,并非意味着修行已然完结,恰恰是真正修行的开始。保任此心,于一切境缘中打磨,使之从瞬间的瞥见化为稳固的常态,是为关键。否则,慧光易逝,无明之云将再次聚合。

这“圆明自在”的境界,需要在行住坐卧、柴米油盐中真切体会。圆,是圆满无缺,无一法可得,亦无一法可失。顺境是好,逆境亦是道场;赞誉是空,毁谤亦是空。能以平等心接纳一切,即是“圆”的初步体现。明,是了了常知,心无挂碍。于纷繁世事中,心不随境转,如明镜照物,物来则现,物去则无,不留痕迹。自在,是究竟的解脱,是心无束缚,通达无碍。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生死一如,游戏三昧。

真正的修行,就在这“历缘对境”中。当嗔恨心生起时,能否即刻觉照,看清它只是心念的波动,而不被它卷走?当贪爱心炽盛时,能否洞悉其虚幻的本质,从而淡然放下?这便是“慧光”的持续运用。六祖惠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真如自性,并非要我们离开这个红尘世界去寻觅一个净土,而是要在这看似污浊的烦恼泥泞中,开出清净的莲花。

结语:回归本然,踏上归家之路

那一缕金色的慧光,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最珍贵的宝藏初次发出的信号。它告诉我们,流浪已久的游子,终于看见了归家的路。这条路,不在远方,不在彼岸,就在我们每一个当下的念头之中。迷时,此岸是苦海;悟时,苦海即彼岸。

这趟生命的旅程,本质上并非一场向外征服的远征,而是一次向内探寻的归家。我们剥落一层层的无明外壳,并非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而是为了认出那个“本来”的自己。当我们彻底放下追寻,安心于这本自寂照不二、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如自性时,便会发现,生死即是涅槃,烦恼即是菩提。山河大地即是如来,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那一刻,慧光不再是一刹那的闪电,它已化为永恒照耀的太阳,光芒相摄,圆融无碍。我们终于可以坦然地说:“我回家了。”而这个家,从未离开过我们一步。生活的一切,从此只是这圆明自性的自然流露与自在游戏。

编辑于2025-11-15 19:32:58
已有0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