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诗教模范王林先生赋》作者:漆章琼《赋体新章•诗教华光》评论员/王本海

诗教传薪 文脉永续——遵义诗教模范王林先生赋作专辑

 

引言

 

当传统文脉遭遇现代文明的冲击,如何让诗词之韵穿越时空、浸润人心?王林先生深耕黔北诗教数十载的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他以诗为媒,跨越城乡之隔,将格律之美、家国之情播撒在娄山湘水间;漆章瓊文友以赋为记,用典雅笔墨为传主立传,让诗教精神在文字中永恒。二者珠联璧合,不仅是对一位文化传承者的致敬,更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鲜活生命力——它既能扎根乡土、守护根脉,亦能与时俱进、焕发新机,为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编者按

 

黔北红城,文脉绵长;湘水之畔,诗教流芳。王林先生生于斯、长于斯,以半生心血深耕遵义诗教沃土,用诗词为笔、以教育为桥,将雅韵播撒校园乡野,让文脉浸润赤子心田。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使童蒙启智、少年入门、长者怡情;他立足乡土、笔耕不辍,让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在诗篇中交融,其品如兰,其诗如泉,堪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黔北地方文脉的守护者。

 

漆章瓊文友以典雅赋体为先生立传,文辞工整而饱含深情,结构严谨且意蕴深厚,既生动再现了王林先生“以诗润心、以教传薪”的崇高风范,更彰显了传统文体在当代的生命力与感染力。今将《遵义诗教模范王林先生赋》与赏析文一并刊发,辅以赞诗二首,既是对王林先生诗教功绩的礼赞,亦愿借此弘扬诗教精神、传递文化力量,让中华诗词之美在新时代黔北大地上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赞王林先生

 口王本海

娄山雄峙红城固,诗教耕耘数十秋。

播火传薪滋沃土,丹心一片照黔州。

 

赞漆章瓊文友赋作

 口王本海

赋笔凌云写俊贤,辞风典雅势如巅。

诗魂凝素彰清韵,续脉扬文著锦篇。

 

遵义诗教模范王林先生赋

 

文||漆章瓊(贵州)

 

黔北形胜,遵义为名。枕娄山之雄峙,带湘水之清澄。地孕红色之魂,亦蕴诗雅之韵。有乡贤王林者,生斯长斯,沐此灵秀。负经纶之才,怀赤子之心,任遵义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以诗为舟,渡文化之津。以教为楫,开蒙昧之途。深耕诗教数十载,笃行诗创半生功,堪称黔北诗坛之柱石,传统文脉之薪传者也。

 

其为人,谦谨温厚,抱朴守真。少承家学,即嗜诗书。每得佳句,必反复吟咏,欣然忘食。及长,潜心典籍,遍读骚赋诗词。于诗经悟风雅之旨,于李杜领豪迈之情,于苏辛感旷达之怀。尝谓人曰,诗者,心之声也。非独逞文辞之巧,更需蕴家国之思。其处世,不慕浮华,唯以诗事为乐。其交友,以诚相待,常与同好论诗论文。遵义诗坛耆宿,多赞其品如其诗,清雅典正。后辈学子,皆敬其德如师,谦和可亲。

 

其治诗教,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深知诗教非易事,需破晦涩之障,启灵慧之窗。每入校园,必先察学子之龄。对童蒙,则以童谣古诗为引。教鹅鹅鹅之天真,授床前明月之清浅,让诗韵自小植根心田。对少年,则析格律之要,讲对仗之妙。从两个黄鹂辨平仄,从春风又绿悟炼字,引其渐入诗之堂奥。对长者,则设诗社课堂,谈诗与人生之趣,论旧体诗之新写,使老有所学,乐在其中。

 

其行诗教,不辞辛劳,广布黔北。非独囿于城区学堂,更常赴乡镇村落。或冒晨雾赴播州乡间,为师生讲田园诗之美。或踏晚霞至湄潭茶乡,与茶农共吟茶之清韵。或顶寒风入习水,为儿童播诗之种子。所到之处,无分场地简陋。或于教室授课,或于院坝畅谈。偏远乡镇学校邀其讲学,虽路途颠簸,亦欣然前往。其教出弟子,或于国省市诗词赛事夺魁,或成为当地诗社骨干。更有寻常百姓,因其一课而爱上诗词,亦能吟哦兴创。

 

其专诗创,立足遵义,情系家国。深知诗创需有根,根在乡土。需有魂,魂在时代。每写遵义之景,必亲往踏访。登娄山关,则赋雄关之壮。笔落娄山云绕峰峦秀,昔日旌旗映日红。临湘江河,则吟流水之柔,墨书湘水穿城滋沃土,渔舟唱晚伴潮生。仰遵义会议会址,则抒缅怀之情,唱怀红楼见证风云史,星火燎原照九州。其诗,不避当代之事。赞脱贫攻坚者,坡上茶园翻碧浪,村中新居焕春光。咏乡村振兴者,机器轰鸣田畴里,笑语欢歌院落中。

 

其琢诗创,字斟句酌,精益求精。每得一题材,必先构思良久,再落笔成稿。或因一字不妥,沉吟半日。或因一联不工,废稿重写。常谓诗不厌改,改则益精。其友见其案头诗稿,甚多圈点涂抹之迹,皆叹其严谨。所创诗篇,或载于《中华诗词》《贵州诗词》,或辑入《遵义当代诗词选》,更有佳作,刻于遵义娄山关景区等,供游人品读。其诗风,兼豪放与婉约。写家国则雄浑有力,诉乡情则细腻感人,尽显遵义文人之风骨。

 

赞曰:乡贤王翁,诗教传薪。以诗润黔北,以教启人心。其品如兰,清雅自守。其诗如泉,沁人心脾。非有名利之求,唯怀文化之责。数十年耕耘,诗雅之风吹遍遵义山水。半生心血,传统文脉在黔北延续。遵义诗坛,因之而更盛,黔北文化,因之而更厚。其功,当记于遵义文册。其名,当传于黔北诗坛。

 

(附:王林先生曲作二首)

〔双调•庆宣和〕遵刊载誉

万里飞书乙巳初,佳讯天都。载誉中华绩勋故。健舞。健舞。

逐日披星挥夏锄,裁剪评读。曲赋诗联种青竹。蹋舞。蹋舞。

文化自觉践至嘱,时代宏图。快马加鞭莫辜负。象舞。象舞。

 

〔黄钟•人月圆〕乡贤王翁荣退

斜风细雨湄山黛,十载摞偲垓。躬亲阁馆,悉心创建,把脉剖裁。(幺篇)镇江联教,定州诗会,五岳归来。临渊策殿,听涛掬月,笃育桑槐。

 

赋体新章,诗教华光

——漆章瓊《遵义诗教模范王林先生赋》赏析

 文/王本海

漆章瓊文友以传统赋体为遵义诗教模范王林先生立传,既是对传主诗教精神的礼赞,亦是对传统文脉的当代延续。这篇赋作以典雅的文辞、严谨的结构与深沉的情思,构筑起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诗教丰碑。

一、赋体新用:古韵与时代的交响

作者深得汉赋铺陈之妙,开篇即以“黔北形胜,遵义为名。枕娄山之雄峙,带湘水之清澄”的空间铺展,将人物置于深厚的文化地理背景中。这种源自《两都赋》《二京赋》的书写传统,在此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仅展现地域风貌,更暗合红色文化与诗教传承的双重脉络。全篇严守赋体韵律,四六骈偶间见流转之气,如“以诗为舟,渡文化之津;以教为楫,开蒙昧之途”,在工整对仗中实现传统文体与现代语境的完美融合。

二、立体塑像:诗品与人品的辉映

赋作通过“其为人”“其治诗教”“其行诗教”“其专诗创”四个维度,塑造出立体的传主形象。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始终把握“诗如其人”的批评传统,以“谦谨温厚,抱朴守真”写其品性,以“字斟句酌,精益求精”述其诗风,使道德修养与艺术追求形成互文。文中记载的王林教学场景极具现场感:从童稚的“鹅鹅鹅”到少年的格律启蒙,再到长者的诗社雅集,展现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这种将人物置于具体实践中的书写,使形象血肉丰满。

三、诗教精神的当代诠释

赋作最大的价值在于对“诗教”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王林先生“跨越城乡”“不惧路远”的传播实践,突破了传统诗教的书斋局限,使诗词走入乡野田间。其中“与茶农共吟茶之清韵”“为儿童播诗之种子”等细节,生动诠释了“诗可以群”的当代意义。而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纳入创作,更是对“文章合为时而著”传统的继承发扬。这种既守诗心又观现实的创作取向,正是中华诗教生命力所在。

四、地域书写的文化自觉

全篇浸润着鲜明的地域文化自觉。娄山关的雄浑、湘江水的婉约、湄潭的茶香、习水的童声,这些黔北意象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作者巧妙运用“娄山云绕峰峦秀”“湘水穿城滋沃土”等地域意象,构建起人物与土地的精神联结。这种扎根乡土的书写,与王林先生“诗创需有根,根在乡土”的艺术主张形成深刻共鸣。

文末附以曲作二首,既展现传主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又以“健舞”“象舞”的欢快节奏,暗示诗教事业的生命律动。这种主赋附录的结构,恰似传统书画的题跋钤印,为庄严的赋体平添生动气息。

此赋不仅是个人颂歌,更是对当代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刻观照。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漆章瓊文友以精妙的赋体语言告诉我们:诗教之火可以燎原,文脉之传在乎人心。当王林先生这样的传承者“临渊策殿,听涛掬月”,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平仄格律,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故乡。


作者简介:

漆章琼


贵州省首批语文名师工作室 成员,《中华诗词》诗刊发行部 遵义站长,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红色文化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首届十大导师班”学员,遵义市文联遵义市作协代表、遵义市诗联学会诗教工委常务副主任、中国联墨双修遵义分校校长,红花岗区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红花岗区作协副主席、红花岗区“中华诗词示范区”创建办专职员、“中华诗词示范镇”巷口镇创建办主任兼副会长秘书长等。


创刊主编《红岩朝露》《巷口诗韵》《红城诗韵》《红城散曲》《红城联墨》《黔诗红韵》诗刊网站,协编红花岗区文联网站《红城文艺》、贵州省遵义图书馆诗文集《书香战疫》等。


习作1500余件,七绝《分会成立祭家父》等35首格律作品,在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中作协诗刊社《中华辞赋》之“诗词方阵”等刊载。“博雅杯、习酒杯、尹珍杯”全国赛中,词作获第33/17/4名,南京采风全国赛“中华福苑杯”获金奖第一名。


自小酷爱诗词文化,崇尚遵义汉三贤、清三儒。家学师承遵义历代文化名人100人、贵州十大文豪之朱穆伯、陈福桐。1993年3月,进修高等师范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于非、傅希春、党秀臣等编写的该教材。1982年10月2日夜,跪拜师公陈福桐榻前,聆听教诲,笃种诗心。


王本海人物介绍

 

王本海,字木心,号一合,笔名思路、河边柳、马平、云鹤寿松、星空明月等,1965年2月出生于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浦里河畔寨家村研盘湾,是集诗人、音乐创作人、作家、文化学者于一身的跨界文化从业者,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长期深耕文学、音乐、文化传播与非遗传承领域,以“工科严谨+人文浪漫”的独特风格,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标杆人物。

 

一、基本信息

 

姓名:王本海

 

字/号:字木心,号一合

 

笔名:思路、河边柳、马平、云鹤寿松、星空明月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65年2月

 

籍贯: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浦里河畔寨家村研盘湾

 

职业:诗人、音乐创作人、作家、文化学者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核心特质:融合工科思维与人文情怀,擅长以传统文体书写时代主题,推动文化跨界传播

 

二、教育与职业背景

 

教育经历:大学文化背景,获渭南市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兼具工科精准思维与人文创作素养,为其跨界文化实践奠定双重学术基础。

 

职业方向:早年涉足工程技术领域,后聚焦文化创作与传播,深耕辞赋、诗词、歌词、散文等多元文体,同时主导文化活动策划与非遗传承项目,实现从“工程图纸”到“文化篇章”的跨界转型。

 

三、社会职务

 

1. 国际作家和作曲家协会联合会会员

 

2.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

 

3.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4.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5. 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文化强国》栏目组首批特聘高级智库专家(教授级高工)

 

6. 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

 

7. 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总策划/总编

 

8.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海浪花文学艺术中心法人代表

 

四、主要成就与作品

 

(一)文学创作:以传统文体载时代新声

 

王本海在文学领域以“守正创新”为核心,尤其擅长赋体、诗词、楹联创作,独创“四维文化透视”模型(地理形胜—历史溯源—红色基因—当代图景),作品兼具古典风骨与现代气息。

 

1. 赋体文学:代表作《百城百赋百诗》系列,涵盖《开州赋》《重庆赋》《遵义赋》《延安赋》《井冈山赋》《中华赋》《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法治晨报赋》等。其中,《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以骈俪之笔勾勒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法治晨报赋》以“笔化龙泉之锷,纸成獬豸之裳”喻法治媒体锋芒,均发表于《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等权威平台,成为“以赋载道”的典范,评论家评论“一篇襄阳赋,半部中国史”。

 

2. 诗词创作:作品入选《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中华诗词诗书画精品典藏卷》,获“功勋诗人”称号;2022年在《法治晨报》发表《七律·醉美故乡》《七律·观刘伯承铜像有感》《沁园春·八一节寄怀》《贺院线电影〈微山湖小八路〉拍摄圆满成功》等;2025年创作《满江红·九三阅兵》,前瞻性书写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盛况,获专业评论界高度认可;其七律《咏人民日报》《咏新华社》凝练媒体风骨,成为传统诗词现代转化的样本。

 

3. 楹联与散文:2025年建党节期间,遵义市诗词楹联协会为其对联作品推出专题版面;有声作品:散文《美丽乡村五通》、《故乡的炊烟》、诗词作品《赞普阳律师事务所及陈震、陈韩钦律师》、《贺遵义市红花岗区协会成功开通中华诗词子网站》、英文版《沁园春.赞刘新星》创作背景简介、《王本海题刘伯承元帅故居楹联鉴赏》、演讲稿《榜样之光--王本海为我们照亮逐梦征程》、人物对话《在铁轨与诗行间筑造文化桥梁--跨界大师王本海的创作人生》在燕赵有约官方通过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等多平台发布,著有地方传奇故事《鲤鱼劫——血色山河中的一尾神话》。

 

4. 学术编著:编著《巴渝王氏160字辈诗库暨巴渝王氏世系图》,以“诗文活化族谱”的创新形式,为家族文化与非遗传承提供实践方案、《研盘湾五行镇源记--木宅开基,石寨传脉,本辈承宗》、《歌曲创作黄金法则教案--写一首让大众共情传唱的“好歌”》。

 

(二)音乐创作:以旋律传递文化温度

 

作为高产音乐创作人,王本海累计创作原创歌曲200余首,坚持“歌词为魂、旋律为翼”,作品覆盖家国情怀、地域文化、榜样精神等主题,兼具传播度与思想性。

 

1. 代表作品:《祖国的霞光》(激昂抒发爱国情怀,成讴歌时代经典)、《这面旗帜》《穿过月亮的旅行》(呼应同名电影,以浪漫曲风编织情感梦境)、《雄奇山水·新韵重庆》(展现地域风光)、《非遗中国》(助力非遗传播)、《岳中之歌》《红岩朝露》(校园红歌)、《缅怀刘伯承元帅》《您从黄葛古道走来》(红色主题)今歌之约 (总第一百三十三期 · 天津市音乐文学学会 主办)刊发、《研盘湾之歌》(家乡情怀)、《初心灿若霞》(聚焦公益榜样,从“帮老人擦霜”“给孩子递书”等小事切入,让榜样精神可感可学)、《思路海浪花文艺之歌》(凝聚文艺群体理想)。

 

2. 传播与荣誉:作品由贺筠筠等知名歌唱家演绎,入库全国KTV,登陆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主流平台;获中国大众音乐协会“金奖”、“永远跟党走·献礼二十大”原创歌曲金奖等国家级奖项。

 

(三)文化传播与实践:搭建传承与创新桥梁

 

王本海以“文化使者”身份,推动文化落地与跨界融合,主导多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1. 红色文化传承:2023年春节前夕,牵头联合全国知名钢笔画家张根和、开州书法家谭周文、贺启财(野神)、田小波等,向刘伯承同志故居捐赠11幅书画作品;主导“纪念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诗词书画征文征集活动”,吸引全国创作者参与,收到2000余首诗词、11幅书画作品,经评审后多平台推广,推动红色文化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

 

2. 跨界实践:2023年参演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饰演“专注读报的乘客”),拍摄结束后深夜3点结合片场感悟创作同名歌曲,实现“影视表演—音乐创作”无缝衔接;其作品及事迹获央视、中国教育电视台、《法治晨报》《城市新闻》等主流媒体报道,2022年8月30日《法治晨报》以整版篇幅报道其诗歌创作成就。

 

3. 非遗与智库工作:作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探索非遗现代转化路径;担任《文化强国》栏目特聘高级智库专家,为文化建设提供专业建议;主导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工作,策划多项文化活动,推动“文艺服务大众”理念落地。

 

五、荣誉奖项

 

1. 1999-2009年度:国际中华诗歌总会“一级作家”

 

2. 2010年:英国皇家艺术基金会永久学术顾问

 

3. 2019年:中国世纪大采风“德艺双馨艺术家”

 

4. 2019-2024年:遵义市红花岗区“优秀文艺工作者”

 

5. 2022年:“永远跟党走·献礼二十大”原创歌曲金奖

 

6. 2022年:“《大国·大家》优选工程杰出艺术家优选人才奖”

 

六、艺术特色与评价

 

(一)艺术特色

 

1. 文体创新:融合骈偶句式与时空对话,独创“赋体叙事诗”,打破传统赋体“辞藻堆砌”局限,让古典文体承载现代主题。

 

2. 主题挖掘:深度绑定地域文化与红色基因,擅长从“小场景”写“大主题”(如以“街灯”“递书”等细节传递时代精神),避免口号式表达。

 

3. 跨界融合:贯通文学、音乐、影视、非遗研究,形成“新古典主义”风格,实现“工科精准架构+人文情感表达”的独特统一。

 

(二)外界评价

 

1. 《文化强国》栏目组:“以赋载道,以歌咏志,其作兼具汉赋的鸿篇气象与现代文艺的传播力。”

 

2. 专业评论界:“词凝日月,曲动山河”,其个人经历体现“立本为基,汇海成澜”的文化追求,作品本质是“新时代的《山河社稷图》”,以地理为载体、历史为脉络、赋体为形式,完成中华文明基因的解码与现代化转译,在当代文学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七、参考资料

1. 《法治晨报》2022年8月30日专题报道、2025年9月3日相关作品报道

2. 《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2025年9月3日人物及作品报道(含《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等)

3.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贵州诗联》《黔诗红韵》发表记录

4. 陕西省诗词学会官方网站发表记录

5. 中央新影《文化强国》栏目组专家库名录

6.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名录

7. 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中心公众号及莆田市海浪花文艺官网

8.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协红城诗韵、红城联墨、巷口诗韵等公众号

9. 城市头条、网易新闻、VV音乐、今日头条及主流音乐平台作品收录与传播数据

10. 相关荣誉奖项官方公告及证书


王本海人物简历.原载《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2025年9月3日http://www.peoplezixun.cn/renwen/2025/0903/31242.html 王本海人物简介《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

编辑于2025-11-29 04:25:37
已有1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全部评论 (3)
点赞支持佳作欣赏精彩纷呈评论推广宣传转发分享
1天前
点赞支持佳作欣赏精彩纷呈评论推广宣传转发分享
1天前
点赞支持佳作欣赏精彩纷呈评论
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