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我的歌词创作实践与思考
——以《穿过月亮的旅行》《畅游开州举子园》《初心灿若霞》《思路海浪花文艺之歌》为例
作者:王本海
摘要
作为深耕歌词创作多年的创作者,我始终以“扎根生活、传递文化、凝聚精神”为创作核心,力求让每首作品既有文学的细腻,又有音乐的律动,更有情感与价值的温度。本文结合《穿过月亮的旅行》(参演电影衍生创作)、《畅游开州举子园》(七言诗体歌词)、《初心灿若霞》(榜样主题创作)、《思路海浪花文艺之歌》(群体精神创作)四首代表性作品的创作历程,从“情感共鸣的构建”“文化符号的活化”“群体精神的凝聚”“时代价值的传递”四个维度,复盘创作中“从实景素材到艺术转化”“从个体记忆到大众共情”“从文化元素到精神落地”的具体思考。通过分享每首作品背后的创作逻辑与实践方法,阐述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歌词如何成为连接个人情感、地域文化、群体精神与时代使命的载体,为同领域创作者提供可参考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
歌词创作实践;王本海;七言诗体歌词;情感共鸣;文化活化;精神凝聚
一、引言:我的创作初心与歌词的核心使命
自投身歌词创作以来,我始终坚信:歌词不是简单的“文字拼接”,而是“有生命、有温度、有力量”的艺术表达——它可记录瞬间记忆,可承载地域文化,可歌颂榜样精神,也可凝聚群体理想。从早期聚焦家国情怀的《祖国的霞光》,到近年结合个人参演经历创作的《穿过月亮的旅行》、以七言诗体书写家乡地标的《畅游开州举子园》、致敬公益榜样的《初心灿若霞》、凝聚文艺群体理想的《思路海浪花文艺之歌》,我的创作初心从未改变:用贴合题材的体裁、鲜活的意象、真挚的情感,写“能打动人心、能传递文化、能凝聚精神”的作品,让歌声成为记录生活、传承文化、鼓舞人心的纽带。
在我看来,一首优秀的歌词需具备“三力”:一是“共情力”,能让不同听众在作品中找到情感投射;二是“文化力”,能挖掘地域或群体文化的内核,实现精神传承;三是“适配力”,体裁、语言能与题材深度契合,让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基于此,我在每首作品的创作中,都力求平衡“文学性与音乐性”“个人表达与大众需求”“题材特色与传播度”。以下结合四首作品的创作实践,具体分享我的思考与方法。
二、情感表达:从“个体感知”到“大众共鸣”的衔接
情感是歌词的灵魂,若只停留在“个人情感的宣泄”,作品便难以引发广泛共鸣。我的经验是:从“个体的实景感知、记忆碎片”出发,找到“大众共通的情感触点”,用“细节具象化”“体裁适配化”的方式,让情感自然流动、触动人心。
(一)《穿过月亮的旅行》:以“参演记忆+实景叙事”写透岁月与陪伴的温度
2023年大年三十,我在惠州市罗浮山影视基地参演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作为前镜演员,导演特意安排我坐在火车上主演张子枫的后座看报。当天拍摄结束后,深夜凌晨3点返回酒店,影视基地的夜色、拍摄路线的地名、参演时的心境交织在一起,成为这首同名歌曲的创作灵感。
这首歌词的核心,是“参演瞬间的个体记忆”与“大众对‘陪伴’‘岁月’‘境遇’的普遍感慨”的衔接。开篇“夜幕低垂,你是天空,最美的星,最美的星”,既是对参演时夜晚场景的写实——影视基地的夜色中,灯光与星光交织如“天空的星”,也暗合大众对“温暖陪伴”的情感期待;“看罗浮大道,携君穿过,南山路口,伴我前行”,则是对当天拍摄往返路线的直接记录,“罗浮大道”“南山路口”这些具体地名,让个体记忆有了清晰的地域锚点,而“携君穿过”“伴我前行”的表述,又跳出个人经历,传递出“有人同行、有人陪伴”的共通情感——无论听众是否有参演经历,都能联想到自己生活中“与亲友相伴走过某段路”的温暖瞬间。
副歌部分,我将参演时的心境与大众对岁月的感慨结合:“岁月如梭,年华似锦,往事浮云掠惠城”,“惠城”(惠州古称)呼应参演地点,“岁月如梭”“往事浮云”则是所有人对时光流逝的共同感受;“流千载,屡重抛黑暗,几度光明”,既暗含对电影中角色“跨越困境寻爱”的共情,也映射大众生活中“克服挫折、迎来希望”的普遍经历。第二部分“衷情诉尽曾经,奋感慨心潮被抹平”,是参演后深夜复盘时的内心独白,而“叹桑田苦海,消磨本世,书梯冷案,苟活三生”,则将个人对“生活不易”的细碎感慨,升华为大众对“平凡坚守”的共鸣;结尾“新环境,喜所居优美,布满街灯,布满街灯”,回归参演后返回酒店所见的城市夜景——酒店外的街灯明亮,既是对“新环境”的写实,也传递出“在不易中遇见美好”的积极心境,让听众从个人经历中感受到“困境终有转机”的慰藉。
整首歌词的创作,没有刻意追求华丽辞藻,而是以“参演时的场景、路线、心境”为素材,用“具体地名+重复咏叹”的方式(如“最美的星”“伴我前行”“布满街灯”的重复)强化情感,让个体记忆成为大众情感的载体,实现“个人故事”到“大众共鸣”的自然转化。
(二)《畅游开州举子园》:以“七言诗体+实景意象”唤起乡情与文化的共鸣
作为土生土长的开州人,创作《畅游开州举子园》时,我的初心是:用贴合“举子园文化底蕴”的体裁,深度挖掘家乡地标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价值,让在外的开州游子能从歌词中找到乡愁寄托,也让非开州听众能感受“举子之乡”的魅力。
考虑到举子园承载的“崇文尚志”历史底蕴,我选择用“七言诗体”创作——这种体裁自带古典韵律感,与“科举文化、儒学精神”的气质高度契合,能让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歌词开篇“湖畔杨丝鹊鸟频,举园景泰彩芬缤”,从举子园周边的自然实景切入:汉丰湖畔的杨柳轻拂、鹊鸟频鸣,园内建筑色彩斑斓,用“杨丝”“鹊鸟”“彩缤”的鲜活意象,还原举子园的生机与美感,让开州人瞬间联想到“春日逛园”的熟悉场景;“文峰宝塔从高耸,半岛环城向远伸”,则聚焦举子园的核心建筑与地理特征——文峰塔巍峨耸立、汉丰湖半岛环绕城区,用“高耸”“向远伸”的动态描写,展现举子园的壮阔,唤起听众对“家乡地标”的自豪感。
更重要的是,歌词通过“人文元素”的植入,让乡情超越地域限制,引发文化共鸣。“神马命名浓墨染,将军赐玉临池循”,这里的“神马”是诗书双绝国礼艺术家谭周文的笔名(举子园由其命名),“将军”是刘伯承元帅之子刘蒙(为举子园题字)——这两句既点明举子园的“人文渊源”,也通过“命名”“赐玉”的细节,传递出“文化传承需名家引领、众人守护”的内涵,让非开州听众能感受到举子园的厚重;结尾“碧波逐浪随诗句,戏水鸳鸯卷画真”,则将“汉丰湖的碧波”与“文人的诗句”结合,用“鸳鸯戏水”的灵动画面,把“游园”升华为“文化审美”,让所有听众都能从“诗画般的场景”中,感受到“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好。
整首歌词的创作,以“七言诗体”为骨,以“举子园实景、人文元素”为肉,既还原了家乡地标的模样,也传递了“崇文尚志”的文化精神,实现了“地域乡情”到“文化共情”的跨越。
三、文化与精神表达:从“符号堆砌”到“内涵活化”,从“个体榜样”到“群体凝聚”
在我的创作理念中,“文化”绝非“装饰性的符号”,“精神”也不是“空洞的口号”。我始终秉持:挖掘文化符号背后的“核心内涵”,提炼榜样精神中的“共通价值”,并结合题材选择适配的表达形式,让“老文化”焕“新活力”,让“个体精神”聚“群体力”。
(一)《初心灿若霞》:以“日常小事+情感递进”传递榜样的可学性
创作《初心灿若霞》前,我深入了解了刘新星女士的事迹:她多年坚持公益,扶危助困、关爱留守儿童,用行动诠释了“党员的初心”与“普通人的大爱”。我当时便确定:不能把她写成“高高在上的模范”,而要写“身边的好人”,让听众从“崇敬”中感受到“可学习、可践行”的力量。
创作过程中,我摒弃了“口号式赞美”,而是聚焦她的“日常小事”:“你擦净老人窗前的霜,陪他把往事慢慢讲”,还原她帮独居老人打扫、陪老人聊天的场景;“你把书本递到孩子手上,说知识能照亮远方”,记录她给留守儿童送书、辅导功课的瞬间——这些“小事”没有惊天动地,却最能体现“初心”的温度,让听众觉得“刘新星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像邻居阿姨一样亲切的人”,拉近与榜样的距离。
同时,我通过“情感递进”将“个体事迹”升华为“群体精神”:从“你擦净霜”“你递书本”的个体行动,到“初心不是一句话,是每一次弯腰帮扶的暖”的价值提炼,再到“初心灿若天边霞,每个人都能把它点亮”的群体号召——层层递进中,传递出“初心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每个人都能通过日常善举践行”的理念,让听众的“崇敬”转化为“想成为更好的人”的动力。
(二)《思路海浪花文艺之歌》:以“群体场景+理想升华”凝聚文艺人的归属感
创作《思路海浪花文艺之歌》时,我的核心诉求是:为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的同仁们写一首歌,记录我们的文艺实践,凝聚团队理想,也让更多文艺爱好者感受到“以文艺服务大众”的价值。
“海浪花”的核心精神是“以文艺为桥,传递温暖、传播文化、服务大众”,我没有直白喊出口号,而是通过“群体实践场景”展现:“我们走在田野上,把百姓故事轻轻唱”,还原团队深入基层采风的场景;“灯光下我们细斟酌,让每段旋律都有温度”,记录大家熬夜打磨作品的瞬间;“海浪花呀轻轻扬,把温暖送到你身旁”,描绘作品传递给听众的共鸣——这些场景都是“海浪花”同仁的亲身经历,能让团队成员瞬间产生“这就是我们的故事”的归属感。
为了让“海浪花精神”引发更广泛的“理想共鸣”,我在歌词中加入“文艺为帆,理想为桨”“让文化之花遍地香”的句子,将“海浪花”的个体实践,升华为“文艺工作者服务大众、传承文化”的共同理想;同时,用“我们采民风,我们写民情,我们唱民生”的排比短句,强化群体行动的气势,让所有热爱文艺的人都能从歌词中感受到“坚守理想、服务大众”的力量,让作品成为“凝聚文艺人精神”的纽带。
此外,我还注重“文艺情怀”与“实践精神”的融合:“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儒雅笑盈。信手来典故,匠心独具,依循格调,造语奇清”,展现文艺创作对“文化底蕴”的追求;“初心不慕花瓶,吟辞赋,拨琴知己听。有梅朋竹友,菊篱茅舍,含情字墨,香溢山城”,体现文艺工作者“不慕浮华、坚守初心”的品格——让歌词既有“实践的烟火气”,又有“文艺的雅致感”。
四、价值传递:从“口号说教”到“场景落地”的转化
我始终认为,歌词的“价值引领”不是“说教”,而是“感染”——要借助具体场景、真实故事,让价值“藏在细节里”,让听众在共情中自然接受,甚至产生“行动的冲动”。
(一)《穿过月亮的旅行》:用“参演场景”传递“接纳岁月、拥抱希望”的价值
这首歌词的核心价值,是“在个体经历中看见岁月的重量,在平凡场景中遇见希望的光芒”。我没有直接谈论“岁月”与“希望”,而是通过参演场景传递:“夜幕低垂,你是天空,最美的星”,用“星光”传递“黑暗中的温暖”;“岁月如梭,年华似锦,往事浮云掠惠城”,借“往事浮云”传递“接纳时光流逝”的态度;“流千载,屡重抛黑暗,几度光明”,以“抛黑暗、迎光明”传递“困境终会过去”的信念;结尾“新环境,喜所居优美,布满街灯”,用“街灯明亮”传递“在新境遇中发现美好”的积极心态——听众跟随歌词回忆“参演场景”时,自然能体会到“接纳岁月、拥抱希望”的意义。
(二)《畅游开州举子园》:用“诗画场景”传递“文化传承、崇文尚志”的价值
“文化传承”是这首歌词的核心价值。我没有喊“要传承文化”的口号,而是通过“诗画场景”落地:“湖畔杨丝鹊鸟频,举园景泰彩芬缤”,让听众“看见”举子园的美,从而产生“珍惜文化地标”的意识;“神马命名浓墨染,将军赐玉临池循”,让听众了解举子园的人文渊源,感受到“文化传承需众人助力”;“碧波逐浪随诗句,戏水鸳鸯卷画真”,让听众在“诗画意境”中体会“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文化之美——这些场景串联起来,就是“文化传承”的生动过程,让听众觉得“传承文化不是难事,欣赏一首歌词、了解一个地标的故事,都是传承”。
(三)《初心灿若霞》与《思路海浪花文艺之歌》:用“行动场景”传递“奉献与坚守”的价值
在《初心灿若霞》中,“公益奉献”的价值通过“帮扶场景”落地:“帮老人擦霜”“给孩子递书”,让听众明白“奉献就是做好身边小事”;在《思路海浪花文艺之歌》中,“文艺坚守”的价值通过“创作与服务场景”传递:“田野采风”“打磨作品”“送温暖到基层”,让听众感受到“坚守理想就是做好每一次实践”——这种“价值场景化”的方式,让抽象的价值变得“可感知、可参与”,真正实现“价值引领”的意义。
五、结语:我的创作坚守与未来方向
回顾多年创作路,从《祖国的霞光》到《思路海浪花文艺之歌》,从家国情怀到参演记忆、乡情、榜样精神、群体理想,我始终坚守三个原则:以生活为源,让作品有“烟火气” ——每首歌的素材都来自亲身经历的场景、心境与故事,不脱离现实;以文化为根,让作品有“厚重感” ——挖掘地域文化、群体精神的内核,赋予作品深层内涵,不流于表面;以适配为要,让作品有“贴合度” ——根据题材选择合适的体裁与语言,让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不生硬割裂。
歌词创作于我,不仅是“文字与音乐的结合”,更是“用歌声记录时代、传递温暖、凝聚力量”的使命。未来,我仍会继续扎根生活——去更多地方采风,听更多人的故事,写更多“有温度的作品”;会继续深耕文化与精神内核,让更多地域文化、群体精神通过歌词被看见、被传承;会继续打磨“体裁适配”的技巧,让不同题材的作品都能找到最贴合的表达形式,既“好听”又“好懂”,既“有深度”又“有传播度”。
我始终相信:好的歌词能“跨越时空、连接你我”,能让听众在歌声中找到情感的寄托、文化的认同与精神的力量。这既是我的创作追求,也是我会一直走下去的路。
论文《我的歌词创作实践与思考》作者/王本海.作品原载《人民日报市场报》城市新闻.2025年9月3日http://www.peoplezixun.cn/renwen/2025/0903/31238.html《人民日报市场报》城市新闻.2025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