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心昭日月•浩气铸国魂--九三阅兵沉思录》作者:王本海

赤心昭日月•浩气铸国魂

——九三阅兵沉思录

 文/王本海

九月的长安街,宛如一条时光回廊,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当铁流滚滚向前,战鹰呼啸长空,九三阅兵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武力展示,它更像是一部气势恢宏的民族史诗,用坚定的步伐与冰冷的钢铁,书写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

在我看来,九三阅兵的动人之处,并非仅仅在于那些先进的武器装备,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传承。那些耄耋之年的抗战老兵,他们脸上的皱纹,是历史刻下的深深年轮;他们眼中的光芒,是不屈精神的永恒闪耀。当他们缓缓举起右手,庄重行礼的那一刻,时光仿佛瞬间倒流,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民族从苦难的深渊中奋力崛起的全部历程,那是一段充满血与泪、汗与火的悲壮征程。

这场阅兵,不仅是国防力量现代化进程的精彩展示,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对和平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诠释。当最新型的武器装备与洁白的白鸽同时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这种看似矛盾的画面,却恰恰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人的战争哲学:我们铸造利刃,并非为了侵略与征战,而是为了守护和平,止息干戈。正如古人云:“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我们的强大军力,是维护和平的坚实盾牌,是捍卫正义的有力保障。

从历史的长河中回望,这场阅兵是对过去的庄严回应。八十多年前,先辈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敌的新长城;如今,我们以自主研发的钢铁雄鹰,告慰那些在战火中逝去的英灵。这不是复仇的宣言,而是一个民族成长的有力证明——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民族,经过岁月的洗礼与磨砺,终于拥有了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能够在世界舞台上昂首挺胸,自信前行。

在现实层面,这场阅兵彰显的是一种克制中的自信。我们没有炫耀武力,而是向世界展示我们守护和平的坚定决心;我们没有宣扬霸权,而是传递着共同安全的理念。当受阅官兵以严整的军容、矫健的步伐走过天安门时,他们展现出的,不是好战的冲动,而是专业、沉稳、可靠的守护者形象,是中华民族那份内敛而又强大的自信与担当。

最令我深思的是这场阅兵所蕴含的未来指向。它既是对历史记忆的深情唤醒,也是对未来承诺的庄严践行。在当今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中,中国通过这场阅兵,向世界郑重宣告:我们拥有维护和平的强大能力,也具备维护和平的坚定意志。我们将以实际行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展现中国担当。

当最后一个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观礼台,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视觉上的震撼与心灵上的自豪,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真正的强大,不在于能够征服多少领土,而在于能够守护多少美好;不在于能够让他人感到恐惧,而在于能够让他人感到安心。

这场阅兵最终让我们明白:一个伟大的民族,既要铭记曾经的伤痛,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也要拥有面向未来的宽广胸怀,以开放与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既要具备捍卫和平的强大实力,也要保持珍爱和平的智慧与情怀。这,正是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密码。


王本海人物简介

 

王本海,字木心,号一合,笔名思路、河边柳、马平、云鹤寿松、星空明月等,1965年2月出生于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浦里河畔寨家村研盘湾,是集诗人、音乐创作人、作家、文化学者于一身的跨界文化从业者,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长期深耕文学、音乐、文化传播与非遗传承领域,以“工科严谨+人文浪漫”的独特风格,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标杆人物。

 

一、基本信息

 

姓名:王本海

 

字/号:字木心,号一合

 

笔名:思路、河边柳、马平、云鹤寿松、星空明月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65年2月

 

籍贯: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浦里河畔寨家村研盘湾

 

职业:诗人、音乐创作人、作家、文化学者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核心特质:融合工科思维与人文情怀,擅长以传统文体书写时代主题,推动文化跨界传播

 

二、教育与职业背景

 

教育经历:大学文化背景,获渭南市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兼具工科精准思维与人文创作素养,为其跨界文化实践奠定双重学术基础。

 

职业方向:早年涉足工程技术领域,后聚焦文化创作与传播,深耕辞赋、诗词、歌词、散文等多元文体,同时主导文化活动策划与非遗传承项目,实现从“工程图纸”到“文化篇章”的跨界转型。

 

三、社会职务

 

1. 国际作家和作曲家协会联合会会员

 

2.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

 

3.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4.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5. 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文化强国》栏目组首批特聘高级智库专家(教授级高工)

 

6. 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

 

7. 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总策划/总编

 

8.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海浪花文学艺术中心法人代表

 

四、主要成就与作品

 

(一)文学创作:以传统文体载时代新声

 

王本海在文学领域以“守正创新”为核心,尤其擅长赋体、诗词、楹联创作,独创“四维文化透视”模型(地理形胜—历史溯源—红色基因—当代图景),作品兼具古典风骨与现代气息。

 

1. 赋体文学:代表作《百城百赋百诗》系列,涵盖《开州赋》《重庆赋》《遵义赋》《延安赋》《井冈山赋》《中华赋》《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法治晨报赋》等。其中,《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以骈俪之笔勾勒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法治晨报赋》以“笔化龙泉之锷,纸成獬豸之裳”喻法治媒体锋芒,均发表于《人民日报市场报》等权威平台,成为“以赋载道”的典范。

 

2. 诗词创作:作品入选《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中华诗词诗书画精品典藏卷》,获“功勋诗人”称号;2022年在《法治晨报》发表《七律·醉美故乡》《七律·观刘伯承铜像有感》《沁园春·八一节寄怀》《贺院线电影〈微山湖小八路〉拍摄圆满成功》等;2025年创作《满江红·九三阅兵》,前瞻性书写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盛况,获专业评论界高度认可;其七律《咏人民日报》《咏新华社》凝练媒体风骨,成为传统诗词现代转化的样本。

 

3. 楹联与散文:2025年建党节期间,遵义市诗词楹联协会为其对联作品推出专题版面;散文《故乡的炊烟》《美丽乡村五通》多平台发布,著有地方传奇故事《鲤鱼劫——血色山河中的一尾神话》。

 

4. 学术编著:编著《巴渝王氏160字辈诗库暨巴渝王氏世系图》,以“诗文活化族谱”的创新形式,为家族文化与非遗传承提供实践方案。

 

(二)音乐创作:以旋律传递文化温度

 

作为高产音乐创作人,王本海累计创作原创歌曲170余首,坚持“歌词为魂、旋律为翼”,作品覆盖家国情怀、地域文化、榜样精神等主题,兼具传播度与思想性。

 

1. 代表作品:《祖国的霞光》(激昂抒发爱国情怀,成讴歌时代经典)、《这面旗帜》《穿过月亮的旅行》(呼应同名电影,以浪漫曲风编织情感梦境)、《雄奇山水·新韵重庆》(展现地域风光)、《非遗中国》(助力非遗传播)、《红岩朝露》(红色主题)、《研盘湾之歌》(家乡情怀)、《初心灿若霞》(聚焦公益榜样,从“帮老人擦霜”“给孩子递书”等小事切入,让榜样精神可感可学)、《思路海浪花文艺之歌》(凝聚文艺群体理想)。

 

2. 传播与荣誉:作品由贺筠筠等知名歌唱家演绎,入库全国KTV,登陆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主流平台;获中国大众音乐协会“金奖”、“永远跟党走·献礼二十大”原创歌曲金奖等国家级奖项。

 

(三)文化传播与实践:搭建传承与创新桥梁

 

王本海以“文化使者”身份,推动文化落地与跨界融合,主导多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1. 红色文化传承:2023年春节前夕,牵头联合全国知名钢笔画家张根和、开州书法家谭周文、贺启财(野神)、田小波等,向刘伯承同志故居捐赠11幅书画作品;主导“纪念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诗词书画征文征集活动”,吸引全国创作者参与,收到2000余首诗词、11幅书画作品,经评审后多平台推广,推动红色文化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

 

2. 跨界实践:2023年参演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饰演“专注读报的乘客”),拍摄结束后深夜3点结合片场感悟创作同名歌曲,实现“影视表演—音乐创作”无缝衔接;其作品及事迹获央视、中国教育电视台、《法治晨报》《城市新闻》等主流媒体报道,2022年8月30日《法治晨报》以整版篇幅报道其诗歌创作成就。

 

3. 非遗与智库工作:作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探索非遗现代转化路径;担任《文化强国》栏目特聘高级智库专家,为文化建设提供专业建议;主导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工作,策划多项文化活动,推动“文艺服务大众”理念落地。

 

五、荣誉奖项

 

1. 1999-2009年度:国际中华诗歌总会“一级作家”

 

2. 2010年:英国皇家艺术基金会永久学术顾问

 

3. 2019年:中国世纪大采风“德艺双馨艺术家”

 

4. 2019-2024年:遵义市红花岗区“优秀文艺工作者”

 

5. 2022年:“永远跟党走·献礼二十大”原创歌曲金奖

 

6. 2022年:“《大国·大家》优选工程杰出艺术家优选人才奖”

 

六、艺术特色与评价

 

(一)艺术特色

 

1. 文体创新:融合骈偶句式与时空对话,独创“赋体叙事诗”,打破传统赋体“辞藻堆砌”局限,让古典文体承载现代主题。

 

2. 主题挖掘:深度绑定地域文化与红色基因,擅长从“小场景”写“大主题”(如以“街灯”“递书”等细节传递时代精神),避免口号式表达。

 

3. 跨界融合:贯通文学、音乐、影视、非遗研究,形成“新古典主义”风格,实现“工科精准架构+人文情感表达”的独特统一。

 

(二)外界评价

 

1. 《文化强国》栏目组:“以赋载道,以歌咏志,其作兼具汉赋的鸿篇气象与现代文艺的传播力。”

 

2. 专业评论界:“词凝日月,曲动山河”,其个人经历体现“立本为基,汇海成澜”的文化追求,作品本质是“新时代的《山河社稷图》”,以地理为载体、历史为脉络、赋体为形式,完成中华文明基因的解码与现代化转译,在当代文学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七、参考资料

1. 《法治晨报》2022年8月30日专题报道、2025年9月3日相关作品报道

2. 《人民日报市场报》城市新闻2025年9月3日人物及作品报道(含《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等)

3.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贵州诗联》《黔诗红韵》发表记录

4. 陕西省诗词学会官方网站发表记录

5. 中央新影《文化强国》栏目组专家库名录

6.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名录

7. 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公众号及莆田市海浪花文艺官网

8. 城市头条、今日头条及主流音乐平台作品收录与传播数据

9. 相关荣誉奖项官方公告及证书


王本海人物简历.原载《人民日报市场报》城市新闻2025年9月3日http://www.peoplezixun.cn/renwen/2025/0903/31242.html 王本海人物简介《人民日报市场报》城市新闻

编辑于2025-09-05 00:42:38
已有1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全部评论 (2)
点赞支持佳作欣赏精彩纷呈评论文章
1天前
欣赏精彩纷呈评论,点赞支持
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