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6d253390dbdcd4e73a87b1f15908d32d.jpgba2e1e92820c4a78b034d0002b2d15ff.png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中国文学家园】特约文论员

                    文/沈溪兴
                       

         我对任何作品,无论作者是名家还是新手,都一贯用心品读。若有心得,便会在文中畅所欲言——或赞同观点,或提出异见,总能从中收获启示与教益。毕竟“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师,交流本就是学习的过程。

        尤其不必小瞧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者。比如负手傲苍穹在“中国文学家园”发帖的《恩仇录》,虽带调侃意味,却也暗藏几分寓意。不过文中确有可改进之处,正如该栏版主晓默所言:“哥们,你的文章通篇句号也太多了?”希望作者今后能留意这点。

         俗语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人人都在不断学习中进步,许多名篇佳作往往就出自平凡人之手。

          我平日随手札记,一来是欣赏作品,二来是借鉴学习,也常留言写书评。对此我始终坚持三大原则:说真话,宁可沉默也不造假;即便无法沉默,也尽量不伤害他人。当然人无完人,若我的言论有失当之处,无论指正者是名作家还是普通作者,只要道理中肯,我都理应虚心接受并改正。

         今晚在网文里读了一篇短文,感触颇深,现将其中教益归纳如下:

- 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

- “教授”越来越多,教书却越来越少;

- 钻营的越来越多,钻研的越来越少;

- “博士”越来越多,博学的越来越少;

- 外表再漂亮,也掩不住内心的空虚;

- 治学要耐得住寂寞;

- 做人须经得起风雨和历史的考验。

        记得曾有传说:古时杭州城有一家柑橘专卖店,老板擅长保鲜技术,能让柑子历经寒暑而不腐烂,出售时表皮光洁鲜黄,引得顾客争相购买。有人见此不禁质问:“你卖的果子看似光鲜,内里却像破棉絮般败坏,这是用来招待宾客或供奉祭祀的吗?实在太骗人了!”

         老板却笑道:“我经营这行当多年,靠保鲜术谋生罢了。可你看世间,玩弄欺骗手段的人难道还少吗?那些头戴高帽、腰垂长带,看似文质彬彬的官员,坐在官府里发号施令治理百姓,暗地里却知法犯法、贪污腐化、弄虚作假,这不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吗?究竟谁更该受鞭挞?”这般问答,别说古人听了会目瞪口呆,即便放在今日,也足以让人无言以对。

         古代先贤中,如郑板桥这般宁折不弯的文人不在少数。从屈原、陶渊明、李杜诗篇,到苏轼、陆游、李清照的词章,再到关汉卿、曹雪芹、蒲松龄的著作,这些光明磊落的君子虽一生坎坷,却始终坚守本心。他们不愿做伪君子,甘愿在穷困潦倒中保持淡泊,最终留下了传芳后世的佳作与口碑。

          反观当下,有些人为贪恋虚名不择手段:用不正当软件刷博客点击率,费尽心机把作品塞进奖项圈争宠,满眼都是“眼球经济”。许多网络名人看似风光,实则充满“虚拟”色彩,却靠着这种虚假的钻营招财进宝,满足私欲与虚荣。

          在我看来,这些追名逐利的伪君子,不正是当年那位擅长“鲜泽于外、败絮其中”的柑橘老板的徒子徒孙吗?


                
               文本来源--
  《沈溪兴闲情偶记集》旧稿回放

7c873e35b8239b05ab9ff89c160d2959.jpge395ec2722264fc5ad8543f55fe64da0.jpg
编辑于2025-08-03 06:51:50
已有0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
关于作者
About Writer
实名 认证
福建省 - 漳州市
活到老学到老